拼车应严格遵守无偿原则,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车主和拼车者应知己知彼,明确权责,唯有谨慎对待拼车出行旅途中的法律风险,才能确保返乡之旅平安顺利。
临近春节,车票越来越不好买,往年坐顺风车回家的人今年也遇到了难题,因为滴滴顺风车在这个春运断档了,只能开始寻找其他平台的顺风车,以及在各种顺风车QQ群找人拼车。有记者在一些顺风车QQ群发现,春运期间,顺风车供需两旺。不断有人发出“车找人”、“人找车”的拼车需求。但实际运行起来,这些同滴滴顺风车都有一定差距。相比滴滴,这些自发拼车群少了平台保险等保障,出了安全问题,更难救援,更难追责,更难曝光。
虽然从本质上说,拼车是对公共交通运输的有益补充。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自然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如何最大限度确保不出意外?如何分摊行驶成本?能否收取驾驶费用?交通运输部此前曾明确表态,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拼车回家。然而,盈利与否如何界定,出现纠纷如何定责,仍是“拼车一族”需要直面的法律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拼车回家虽带有明显的公益属性,但前提是必须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交通运输部明确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拼车回家,但问题的关键是,何为不盈利难以界定,且各地的执法标准不一。一方面,车主因收取拼车者的相关费用,即使只是相互分摊了必要的燃油费和路桥费,也有可能被运管部门以“非法营运”之名予以查处。一旦被查处,耽误行程、让回家之旅变成烦心之旅;另一方面,拼车回家更有可能会因双方起初的约定不够明确,发生“非法营运”责任承担的纠纷。至于那些通过拼车平台明码标价的拼车,本质上已属于盈利营运,拼车者更要注意防范车辆被查扣后潜在的法律风险责任。
在法律上,拼车这种行为有一个专用词:“好意同乘”,即车主与乘客在彼此善意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共同乘车出行。因此,无论是车主还是拼车乘客,拼车一定要在“好意”的基础上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尽管并不是每一次拼车都会出现争议、纠纷,只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会让便捷的拼车变成麻烦。因此,为了降低拼车出现问题的概率,在出现争议、纠纷后及时妥善解决,无论是车主还是拼车者都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方面,从法律层面来讲,拼车应严格遵守无偿原则,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以拼车形式变相进行交通营运牟利。收费是很多人拼车时最先关注的问题,车主开车上路,油费、高速通行费是必可不少的,由拼车者和车主平摊这些合理费用无可厚非。但平摊合理费用的界限在现实中不容易判断。车主应该向拼车者明示拼车途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以及公平分摊原则,不能向拼车乘客收取高过必要油费、高速路收费之外的费用。否则以盈利为目的的收费载客不仅可能面临相关部门的查处,一旦发生事故,车主有可能承担更重的赔偿责任。
另一方面,车主和拼车者应知己知彼,明确权责。拼车者应该尽量选择正规的拼车平台进行预约。拼车前,车主和拼车者应通过平台相互了解彼此的身份信息、车况和路况,并签订拼车协议。如果平台无法提供这些服务,要么选择其他平台,要么自行了解情况和签订协议。同时,车主还可以购买保险再上一道“安全栓”。平时,一些车主在为机动车投保时未必会选择车上乘客险这一险别。对于经常性拼车或长途拼车,车主应该购买这一保险。拼车者在拼车前也有必要向车主询问该车的商业险投保情况,拼车者最好自行购买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约租车平台的跨省市拼车服务正成为时下一大新鲜话题。拼车,曾经是公共交通领域的争议话题,始终游走在政策法规的灰色地带。而如今,拼车、顺风车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共享”概念的最佳诠释与实践。然而,无论是搭乘有营运资质的交通工具出行,还是顺路拼车回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平安。作为车主和拼车者来说,互助互利,早日回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少一点感性的冲动,谨慎对待拼车出行旅途中的法律风险。如此,才能确保开心的返乡之旅不会变成烦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