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要扎实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诉讼更加便利,服务更加便民,审判更加智能,这也许是人民群众到法院诉讼最直观的感受。
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坚持融合共享、高效智能,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攻坚发力,推动实现全业务网络办理、全流程司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持续完善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及深度运用工作,加快执行工作信息化建设,让“智慧”深入到审判的各个环节。
立案阶段,点点鼠标,即可完成网上立案;打开手机,即可收取法院推送的案件文书;对着手机屏幕,就能与法官视频连线进行法律咨询。审判阶段,简易的案子,点下鼠标,判决书一键生成;同案同判数据监测,量刑偏离度大预警提醒。执行环节,执行法官不仅能运用执行平台进行银行账户的查询、冻结、划扣,还能远程指挥、委托办理、异地接访,让失信被执行人无处遁形。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电子诉讼如今已是许多法院的标配,诉讼服务甚至已经进一步延伸到了移动端,如浙江法院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让当事人感受“指尖诉讼”的便利,实现了打官司从“让当事人跑”向“让数据跑”的转变,可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通过上行下效,全国各级法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推动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推进阳光司法、便民司法、高效司法,提升了群众的司法参与度和获得感。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智慧法院建设的意义重大。就法官、司法辅助人员而言,他们既是建设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同案不同判”是人们质疑司法不公的问题之一,责任划分如何把握,裁判标准如何统一,法官认识差异如何解决?现在,智慧法院的大数据平台给了法官“一把尺”。同时,智慧审判系统还可以把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处理那些必须依赖人类感知、经验、心智进行独立判断的复杂案件,这是人民法院遵循司法规律,将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也是优化司法资源的重要路径。
现代科技应用一小步,司法文明进步一大步,在智慧法院建设中,法院不是机械地将司法与科技拼凑起来,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法院模式。让我们期待人民法院新的突破,一同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对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