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升级是人民法院发展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借助科技手段的进步,高效、及时、准确的开展审务督察和纪检监察工作,精准打击并防范违规违纪行为,以严明的队伍纪律和严谨的业务作风,提升人民群众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人民法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取决于审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决于法院的纪律作风和工作态度。如果说司法守卫的是社会的底线,那么包括审务督察在内的法院纪检监察工作就是在守护司法工作的质量。
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策部署要求下,在司法体制、纪检监察体制和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背景下,法院纪检监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任务越来越重。高效有力的审务督察,可以及时发现法院日常执法办案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违规违纪行为抓早抓小、提前预防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法院的审务督察却存在很多难点和痛点,制约了这项机制的有效运行。除了对外接触当事人的职业行为之外,法院办公区域内工作人员的考勤、就餐、文化活动等非职务违规行为如何准确监控,在涉及界限划分或者性质认定的场合,怎样避免磨不开面子等可能存在的“人情”隐患都是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司法审判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是群众的“大事”。职业法官一生可能会过手成百上千个案件,但对每一件具体案件的当事人而言,他的一生也许只会踏进法院的大门一次。因此,人民法官的每一次判断或许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审判人员一个漫不经心的失误、一次有心无意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失,影响法院的形象、破坏法律的权威。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督促提醒审判人员的违纪违规言行,维护法院清正廉洁的司法形象,是监察工作的重要课题。令人欣慰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人民法院传统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一些老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自主研发的法院视频巡查系统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这是一套通过对接监控网络及数字法庭实现多维度视频行为识别的软件系统,可以做到对法院全部公共区域及全体干警职务行为和工作过程的实时动态自动巡查,有效增强了法院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司法干警作风提升和审判纪律净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智能巡查系统包括庭审视频巡查、诉服视频巡查和办公智能巡查三个子平台,巡查范围涵盖法院内全部数字法庭、调解室、谈话室、立案大厅及其他公共空间,可以满足审务督察等工作对于审判区、诉讼服务区以及办公区审判作风、工作纪律的监督检查。实现了对法院所有公共区域全覆盖、无死角的监控分析。
在前期研发过程中,系统建立了包含三大类40余项具体条目的“违规案例数据库”,几乎将所有法院干警在办公场所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搜集入库。在视频巡查过程中,通过数据比对分析,系统会对疑似违规行为进行自动辨别、实时抓取,对违规行为发生时的影像资料进行截图留证,并根据巡查结果自动生成核查报告,有效弥补了人工监察的缺陷,杜绝了发现不及时、处理滞后、“讲人情”等现象,真正实现了随时监控、准确抓取、不留情面、一视同仁。传统的人工抽查工作模式,被智能计算机24小时不间断全面普查取代,真正做到了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了巡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廉政监察和风险防控工作,实现了监督管理由被动抽查向全域、全员、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管转型。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审务督察工作的高效对接与深度融合,为人民法院的纪检监察工作开拓了全新的局面,收效十分明显。
首先是干警队伍纪律作风建设方面。经常性、常态化的督察检查得以实现,从日常工作习惯、行为细节,到业务作风、职业操守,干警纪律作风不断得到加强。检查督促、整改落实的实施到位,进一步加大了对立审执重点工作和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审务督察力度。
其次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廉政风险防范得到有效加强,智能化查找新增廉政风险点,盯住关键时期、关键区域,对重大案件加强过程监督和检查,提示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切实把牢源头关口,履行好管理监督职责。以智能筛查分析出的数据报告为基础,开展违纪风险点评查,加强对干警的教育管理和行为监督,严格约束法官业务操作和审判活动,教育引导审判人员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通过检测提醒、教育管理和机制建设,有效防止了各类廉政问题发生。
最后是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出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在智能监控平台出具的分析报告基础上,监察部门可以“合理用药”,研究制定各类党政风廉规章条例,织密扎紧制度笼子,集中整治突出问题。通过发挥视频系统的“防火墙”作用,及时捕捉小问题、小毛病,筛查梳理重点现象、认真剖析问题根源,建立健全审务督察定期通报制度,督促提醒干警遵纪守法,使司法权力始终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即将到来的5G时代,也许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方式。四十多年前我们曾经感叹邻国“新干线”的速度,十年之前连我们自己也不敢相信,敲几下手机生鲜美食就能送到家。那么未来呢?设想一下若干年后,当人民群众打官司就像现在我们用手机支付电费水费一样轻松的时候,人民法院是否做好了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应对准备了呢?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信息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的准确预判和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百姓对法院高效管理、便捷诉讼和专业化审判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一切执法办案活动的生命线和指南针。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不仅限于个案的处理结果,也反映在诉讼服务水平、法院管理、司法改革等诸多方面。
在信息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已经习惯了市场环境中各种信息化、智能化的沟通方式和交易规则,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诉讼服务与司法保障就是人民法院责无旁贷的任务。让人民群众在诉讼中已经体验到的高效快捷得以延伸和扩展,让社会大众通过信息化手段感受到法院的热情服务和文明司法,是我们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追求。审判方式的创新、管理手段的进步、工作质效的提升,都是人民法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应对新挑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有益尝试,也是信息技术时代人民法院拥抱大数据、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的积极探索。
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做到了时时检测、准确抓取,极大提升了法院内部管理和纪检监察的效率。现有信息化手段帮助我们实现了从“找不到、抓不住”到“看得严、把得准”的跨越,未来随着智能化水平的升级,在解决了特有标识牌识别、单一画面多个检测区域时序联动检测、人脸识别等技术性难题后,违规行为判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进一步提升。到那时,我们就能够做到“随时抓取、立刻提醒、及时解决”,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违规举动,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民群众诉讼利益的不良影响。
周强院长指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察工作力度的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纪检监督、审务督察等方面的运用会更加成熟。这些全新的探索和尝试,为人民法院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路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