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山东枣庄问题水泥卖到河南农村学校”一事再起波澜。近日,在央视播出的《校园里的“假水泥”》节目中,枣庄问题水泥联合调查组带队负责人王某面对采访镜头,表演起“哑语”,只张嘴不出声。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官网公布停职决定,指出鉴于王某未能采取正当方式回应记者调查采访,态度不积极、不端正,且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决定暂停王某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平交易工作室副主任职务。(7月29日澎湃新闻)
对于公共事件,公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新闻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履行监督权。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对于促进政府工作作风转变、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大作用,不少地方政府搭建问政平台,引入新闻舆论监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政府工作人员抗拒新闻舆论监督,从一个角度说明,其并不真心想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职责、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与困难。山东枣庄问题水泥联合调查组带队负责人王某面对媒体采访,本应将其了解和调查到的情况及时公开,这是调查组的职责,也是接受社会监督的正当态度。但“只张嘴不出声”的逃避行为,是抗拒新闻舆论监督,也就是拒绝公众对该事件进行监督,是对问题水泥的姑息与纵容。山东枣庄对“哑语”干部及时予以停职检查,有利于发挥警示作用,督促广大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对待、虚心接受新闻舆论监督,进而起到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意识与水平的积极效用。
还需要看到,当前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面对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表演“哑语”,但同样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诉求。对于这些人员,同样应当问责,督促广大干部虚心接受新闻舆论监督,转变工作作风,及时把客观、公正、翔实的权威信息公之于众,及时答疑解惑、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