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摘牌”倒逼5A景区重服务

本站发表时间:[2019-08-07]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张智全 杨 超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对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7家5A级旅游景区进行处理。其中,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被取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在经济效益优先的主导下,部分5A级景区“重建设、轻服务”的短视行为也日益突出,导致强迫购物、随意抬高门票价格、服务质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乱象层出不穷。2015年10月,原国家旅游局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旅游景区的5A级资质予以“摘牌”,释放了用“摘牌”退出机制规范5A级景区管理的警示意义。此番文化和旅游部再次对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作出取消质量等级的处理,是对用“摘牌”退出机制动态管理5A级景区监管政策的重申,无疑给那些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服务质量提升的5A级景区再次敲响了警钟。

  5A级景区重经济效益、轻服务质量背后的原因,既有缺乏长远发展眼光的唯利至上,更有“能上能下、可进可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没能常态化地发力。虽然早在5A级景区评定制度诞生之初,监管职能部门就强调要对5A级景区实行“摘牌”的动态管理机制,但在实际中,大多数5A级景区都是只进不出,能上不能下,致使5A级质量等级成了终身制。

  常态化地让“摘牌”退出机制发力,也就成了5A级景区行稳致远的兜底保障。一方面,“摘牌”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发力将直接加大那些过分逐利而忽视服务质量提升的5A级景区主体责任,倒逼其在面临被清除行业的风险压力下,恪守以高质量服务赢得消费者的底线。另一方面,“摘牌”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发力也有利于强化5A级景区的危机感,倒逼其积极完善管理措施,切实有效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总之,“摘牌”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发力抓住了治理5A级景区逐利至上而忽视服务质量提升顽疾的“牛鼻子”,理当一以贯之。如此,5A级景区服务质量名不副实的顽疾才能“药到病除”,促使其在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