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一文,深刻揭示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新闻工作者交友、交心、交情,关心、信任、支持新闻舆论工作的智慧和思维。笔者认为,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应从习近平总书记善待、善用新闻媒体宣传中找到新启迪,充分发掘司法新闻舆论的时代价值,全面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要组建强大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人”是关键性因素。各地法院要整合人力资源,科学配置队伍力量,围绕“高、精、尖”的格局要求,不唯人数论,真正组建强大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结合目前司法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挑选和培育三类人员:一是对审判执行实践有丰富经验者,能够找准司法新闻的宣传角度,抓住社会群众的关切点,深度挖掘法院工作背后的“硬核精髓”。二是擅长对文字进行“打磨”者,有“穿针线”的精神,对词语、句子的运用精准、生动。三是思维灵活者,结合各类日常“法治故事”,重点运用好新时代各种自媒体手段,敢于突破旧的宣传模式,打造图文并茂、简短便捷、耐读有趣味的宣传风格。
要打造生动的“法治故事”。法院工作千头万绪,要在复杂、零散的环境中,从党建引领、队伍建设、审判管理、执行攻坚、安保稳控、档案归整、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寻找新闻线索,串联出一个又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故事”。要对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重点刻写,不追求轰轰烈烈,更注重平淡真实,把有血有肉的法院干警、有情节有跌宕的工作故事呈现给社会群众。要紧紧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比如扫黑除恶、重大执行、脱贫攻坚、司法救助、诉源治理等,推行“类型报道”和“模块宣传”,让广大民众从无数的“法治故事”中真正了解司法、走进司法,把人民法院“做什么”“怎么做”“效果如何”向社会各界讲清楚说透彻,讲述一个个法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的“法治故事”,让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要把握新闻舆论的内在规律。新闻舆论团队及其成员要做到“学而不厌、写而不烦”,注重把握新闻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具体而言,对各类重大、紧急舆情,在准确核查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发声,及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要高度注重文字的雕琢,做到用词用字精准、表述规范。对日常的新闻宣传,要突出重点,跳出“广撒网”的宣传思维,避免同类活动反复报道,降低社会公众的阅读热情;要敢于在文字风格和表达形式上创新求变,推送更多“短、平、快”的简新闻、小报道,不断提高法院新闻的传播力;要结合社会公众普遍的阅读“口味”,多以漫画、动漫、对话、微视频的形式构建立体式宣传,广泛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头条新闻等新媒体抢占更大的舆论阵地,吸引更多“粉丝”,“圈粉”法院新闻;要尽可能设置更多的互动模式,及时解答网民朋友的相关疑问,使法院新闻“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