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0日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要筑牢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根基,加大财政稳定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尊重规律、宽容失败,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相关报道见03版)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引人关注的亮点,一是被视为“原创性最强、科学价值最高”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这一奖项从2000年开始,曾九度空缺获得者,而从2013年度开始到2019年度,已连续七年都有大奖获得者。二是阿里云荣获两项国家大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互联网公司首次同时获评两大国家科技奖。这是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的结果。我国要从科研大国,走向科研强国,需要持续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引导科研人员专注于有重大原创突破价值的研究。
在本世纪最初的十年,每当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自然科学一等奖花落谁家都是关注焦点。不时的“空缺”,既体现评奖的严格,也反映了有重大原创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缺乏的现实。从2013年到2019年连续七年,都有重大成果获奖,这反映了我国重视基础教育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尤为可贵的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已经逐步形成要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共识,除中央财政外,正在调动地方、企业的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在去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这一问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中央财政还是要推动加大投入,但同时地方特别是企业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已经看到好的势头。”
阿里获得两项国家大奖反映出一个趋势,今后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型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直接面对市场的企业,最能感知社会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会解决成果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评价应用型研究成果,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进行了怎样的产业应用,获得多少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就如任正非在接受访谈时曾提到,芯片研发光靠砸钱不行,要砸物理学家、数学家、脑科学专家等科学家。在华为工作的人才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这里所说的坐“冷板凳”,不是说不需要待遇保障,而是不急于求成“一年就出成果”,可以几年甚至十年耐心做一个项目研究。这就需要给科研人员可以“坐冷板凳”的环境。要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这也是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正在做的,比如,建立“长聘”制度,一旦被聘为“长聘”教授,就不再一年一考核,而是拉长考核周期;同时,改革评价体系,扭转导致科研急功近利的“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问题,让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投身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这是科研提质增效的关键。
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意识到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这对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到了这些,就不愁没有一流的创新成果“井喷”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