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了北京日常防疫指引的户外活动篇。指引一共五条,其中首条写道,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但当与同伴以外的人近距离接触时,需要佩戴口罩。该条指引在社交平台被大量转发,相信很多市民听到这一消息,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多半,口罩也在市民的脸上罩了大半年。夏日炎炎,即使走在路上挥汗如雨,口罩让呼吸变得沉重乏力,大多数人仍愿意坚持佩戴。整齐划一的动作背后,原因再清晰不过,口罩就是每个人战疫的铠甲、防疫的利器。6月5日,北京市防控等级下调至三级响应级别后,市疾控中心也曾明确户外可以不戴口罩;所以在7月20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后,很多市民关心是否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在哪些场合可以摘下口罩。
最新版的日常防疫指引,无疑是研判当前疫情防控局势后所做的决定,是科学精准部署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对市民正常生活的关切。不过,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市民不能只盯着“可不佩戴口罩”几个字,还要看清前面的限定条件“户外活动时”,更要记住后面的重要补充——当与同伴以外的人近距离接触时,需要佩戴口罩。也就是说,虽然户外活动可以摘口罩了,但出门行头里还不能减去这项装备。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或是与非同行者交谈等,都要把口罩及时戴好戴实。
户外活动不用戴上口罩,是阶段性抗疫战果的支撑;出门要随时带着口罩,是因为疫情风险随时还在。当前,虽然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散发小规模流行间断出现,境外疫情还在加速扩散蔓延。众多因素决定,我们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病例动态清零的新常态。身处疫情期间,戒备状态时时得保持,防控工作一点不可松,警惕之心万万不能丢。这份日常防疫指引,不只是在提醒市民每天都要把口罩揣进兜里,更是要求大家时时都把防控意识系在心上。
不少市民都发出过感叹,如果哪天出门忘戴口罩,走在路上会特别没有安全感。的确,一个小小的口罩,罩住的正是大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之前,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克服闷热不适,坚持佩戴口罩,正是与疫情作战的集体表现;如今,虽然户外可以摘下口罩了,但身上时时带着口罩,以备不时之需,也是罩住你我安全的必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