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让党建引领成为居民自治的主心骨

本站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崔文佳

阎彤 摄 资料图

  近日,《北京市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对物管会的组建流程、具体职责、人员资质等进行了明确。根据计划,明年1月起,本市暂时无法成立业委会的小区都可以据此先成立物管会。作为一种临时过渡机构,物管会将由居委会、村委会、业主、物业使用人代表等共同构成,先把小区的要紧事张罗起来,再推动业委会的最终成立。

  “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对于超大型城市而言,政府部门大事小情一包到底,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尤其是在数以万计、星罗棋布的小区中,对家门口的垃圾分类处理怎么便民、车位怎么施划合理、设施怎么修补为宜等一系列繁琐事项,没有谁比生活于斯的居民更有发言权。这个意义上,成立物管会也好,成立业委会也好,通过顶层设计,最终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都是务实高效的选择。

  近些年,北京多措并举,推动成立了千余个业委会。据此,本就有物业的小区提高了居民与物业公司的协商能力;原来没有物业的小区有机会解决引不引进物业、引进哪家物业等关键问题。但从总量上看,这个数字尚未达到全市小区总量的三成。业委会为啥推不动?原因很多,但共性问题至少有两点。首先是选人难。尽管平时大家在小区群里发牢骚、提意见热火朝天,但真正筹备业委会时,愿意出面挑大梁的人还是少数。有能力的人没时间,有时间的人不愿意,有些人倒是积极性颇高,但又是“刺头”或者有自己的小算盘。即便费尽周章选出了业委会,从解决小区积攒已久的问题,到协调物业居委会等多方力量,哪样都不容易。三把火烧不起来,不少“新官”又招致其他居民的不满和怀疑。有人因此评价:业委会是一直在筹备,多年还“难产”,没有时烦心,建起来闹心。

  业委会上合法律规定、下应小区民心,但沉疴积弊难解、利益藩篱难动。这样的现状决定了,小区自治能否成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合格的主心骨——一个既有公心、公信,又有能力、精力的团队。应当看到,参与公共事务,需要相当的付出,对个人能力素质和时间精力也有要求,相关团队的组建需要一定的推动和引领。从这个角度看,北京提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要求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将居委会成员纳入物管会,这一系列举措其实都是为居民自治铺路、赋能。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党组织作为主心骨,引领各种力量“跟着干”,进而起到涵养自治氛围、培养自治能力、筛选自治骨干的效果。短短几年内,“老街坊”议事厅、“楼管会”、“睦邻坊”等居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在拆违腾退、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中发挥了不小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别,意味着从单向到体系、从命令到法治、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合作的质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北京作为首都,有责任有条件探索出一条引导居民共治的有效路径。让“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从口号变成行动,让更多居民以理性和公心参与小区事务,让真正有协调服务能力的人脱颖而出,业委会的成立自然水到渠成,小区这一城市细胞也将被充分激活。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