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考生及家长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心态,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迷信盲从网上所谓的规划师,而应多多留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以及省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微招生信息。
据教育部网站6月23日消息,教育部强调,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价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2021年,更多省份实行新高考政策,合并本科批次。“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作为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大部分考生要面临的“大考”。不少机构也看中了这个商机,声称利用大数据可提供一对一精准填报志愿服务,收费从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近九成的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之内。在2013年前,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2021年前5月新增志愿填报相关企业300多家,同比增长77%。这么多机构、人员蜂拥而入,自然是有利可图,逐利而来。
时至今日,“高价志愿填报指导”已经异化成了一门灰色生意,存在大量的“价实不符”、虚假宣传。一是表现为数据陈旧。据了解,广告中号称高校信息“应有尽有”的机构数据,很多都是新高考之前的,可比数据很少,参考价值不大,至于动辄数万元的一对一咨询,“含金量”更是备受质疑,家长花大价钱不过是买个心安。
第二表现为辅导师“师资”存疑。特别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又据不完全统计,42%的咨询企业成立时间不足1年。因此,所谓“从业数年”“经验丰富”的“志愿规划师”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可能只参加了三四天培训就速成上岗,所谓“熟知招录规则”“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专家”可能是并没上过大学,只是背诵培训“台词”的、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当家长学生寄予厚望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成为某些人的牟利工具,靠“忽悠”过活、靠高价敛财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也就是说,家长花大价钱购买的“系统资料”不过是相关企业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志愿填报和录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价咨询是一种没有售后的服务,更像是一锤子买卖。将填报大学志愿的大事交与这些成立不久的机构、速成的“导师”,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误人前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预警称,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提醒广大考生、家长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并正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清理整治,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机构和个人,将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教育部门也会对教师进行培训,结合考生实际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多管齐下,疏堵结合,一系列的“高考护航”活动纾解高考焦虑,让考生、家长心安。
关键还在于,广大考生及家长也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心态。高考志愿固然很重要,咨询一下专业老师、大数据软件无妨,但不要迷信盲从。平时多多留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以及省教育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微招生信息,结合学生成绩和兴趣填报志愿,帮助考生填报合适志愿、进入心仪的大学,千万注意不要被“高价志愿填报指导”的“生意经”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