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颐
智能驾驶还在来的路上,“智驾神器”已经“抢先登陆”。前不久,浙江杭州一醉驾司机借助加装的“智驾神器”骗过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的方向盘检测,违规无人行驶了20分钟。事后,司机被判危险驾驶罪。
关于“智驾”,今年7月,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已经说得很明确——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度吹得很神的“智能驾驶”,实际上是“辅助驾驶”,并不具备脱手驾驶的条件。正因此,“智驾神器”打着“解放双手”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危害可想而知。
“智驾神器”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它通过物理配重、强磁吸附等技术手段,营造出有人在操控方向盘的假象,从而骗过辅助驾驶系统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MS),避免触发警报,导致安全监测形同虚设。文章开头的案例就相当典型:这不是普通的“酒驾”,而是司机在醉酒状态下,将“智驾”当“代驾”,彻底地“躺平”。然而,所谓的“智驾”是通过作弊手段营造的幻觉,将方向盘完全交给技术,而且还是被自己“阉割”的系统,不知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好在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他还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糊涂。
“智驾神器”给公共安全埋雷,还在于“数据污染”。我们知道,收集用户数据是产品迭代、优化功能的重要一环。若是非法改装的人变多,而收集者对此又毫不知情,这样的“非正常输入”难免产生有害输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这并非危言耸听。综合各方报道,非法改装的门槛其实很低。首先,只要有意变换一下搜索词,“智驾神器”在电商平台轻松买到;其次,其价格大多仅有几十元,有记者在某线上商铺注意到,其销量也十分可观,仅商品评价就超过500条;再次,商家的安全视频显示,只需将白色模块接入方向盘内部的插头,即可实现安装。可以说,每一环的失守,都在指向触目惊心的安全漏洞。
比如,为什么在相关部门多番提醒之下,仍有人如此迷信“智驾”,这股执念来自哪里?又比如,商家在名称上做一下手脚,把作弊装置包装成“方向盘装饰贴”,就绕过了平台的审核机制?同样令人迷惑的是,说到产品的技术含量,一些车企显得自信满满,给人一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感觉,为何在防作弊这件事上,又似乎缺乏足够的“安全冗余”?这些追问,值得反思并加以改进,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类似装置的行为,让“背刺”安全的“神器”失去生存空间。
一再强调安全,并非否定智能驾驶。后者固然是大势所趋,但靠的绝非什么“神器”,而是靠创新与安全的不断平衡、技术和服务的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