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取缔“一口价”治标不治本

本站发表时间:[2025-10-2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默 达
  乘客想要开空调却遭无理拒绝,司机辛苦跑单却只能勉强赚个油钱……网约车行业的无序低价竞争造成诸多乱象,多劳不多得、强制摊派低价单等问题使得部分网约车司机不堪重负。
  为整治类似行业乱象,多地将目光投向“一口价”出行订单,约谈网约车平台。不少网约车司机吐槽:“为了达标只能接受‘一口价’,平台靠特价吸引消费者,强制派送大量低于市场价格的订单。”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口价”不仅损害司机权益,也在动摇网约车平台的根基。
  从司机的切身体验来看,此类说法很有道理。然而,从价格机制来看,“一口价”模式应该被“一刀切”吗?它是不是网约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罪魁祸首呢?
  “一口价”诞生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按里程计价时,部分司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绕路、乱收费等痛点,从而保障消费者特别是异地出行游客的权益。这是一种计价模式而非促销模式。从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许多消费者在打网约车时更青睐选择采用“一口价”模式的平台,或许是为了图便宜,但更多则是看中透明和省心。更有观点认为,平台参与下“一口价”的存在,使得网约车获取了对打表巡游出租车的显著竞争优势,拓宽了获客来源,营造了良好的口碑。
  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一口价”从来不等同于“特惠价”:部分网约车平台推出了“优享”“专车”等中高端服务模式,采用的同样是“一口价”,司机的收入却有保障。巡游出租车也有“一口价”:在市场监管缺位的地区,打车去机场、车站,碰上特殊天气、逢年过节,司机把表一扣,玩的是“不讲价”,是“坐地起价”。可见,“一口价”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惠及交易双方,也可能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中攫取超额利益,关键在于如何监管、如何使用。
  表面来看,“一口价”由平台决定,“实时计价”司机更有话语权。事实上,网约车的单价仍受到供需关系的调控。近年来,网约车行业无序发展、过度膨胀,消费习惯却没有随之改变;服务水平不见显著提升,多数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更不愿意为增值服务买单,若不从源头解决无序竞争问题,即便没有了“一口价”,也会通过别的方式打“价格战”,或是重走“绕路宰客”的老路。
  网约车作为平台经济的一种,具有另一重特殊性——平台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却在定价层面拥有过高的话语权,司机则常常“两面受气”。综观滴滴出行、曹操出行、高德打车等平台2025年前两季度的财报,“价格战”并未影响其扩大盈利,该抽成抽成,新用户增长稳定,那么,以价换量策略的“苦”究竟是谁吃了呢?答案恐怕不言自明。
  真正应该取缔的并非“一口价”,而是平台之间无下限的价格竞争。平台成为供需双方的“调控阀”而非单方面的“压力阀”,更好保障司机的选择权利,用有区分度的订单引导司机提升服务质量,才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出路。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