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不同前沿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走进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参加科技创新保护院士座谈会,并与知识产权法官一道,共商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助力高质量发展。
院士们首先观摩了一场人工晶体医疗技术专利授权案件庭审。庭审现场,双方当事人在法官主持下通过3D建模视频,展示了白内障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相关的技术方案,并围绕创造性等争议焦点展开辩论。
值得关注的是,一名光电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调查官全程参与了该案的庭审,这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一个缩影。通过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首创技术调查官制度,并逐步实现与专家咨询、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制度的有效衔接。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借助专家外脑破解技术疑点,扫清技术障碍,并辐射全市三级法院。2020年全市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其中,发明专利一审案件审理效率在全球入评城市中位列第一。
庭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感慨到,“我们的科研工作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今天的现场庭审观摩,我切身感受到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北京法官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在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和健康医学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迎来新变革。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科研成果转化、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的联系越发紧密。”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杜长辉
“作为国内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属管辖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确权类案件,以及北京辖区内的技术类民事案件,案件审理直接关系国家创新成果质量和高精尖前沿技术的保护。建院7年,该院受理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已突破11万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长辉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 宋鱼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介绍,“随着科技强国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步伐加快,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审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产权法官不仅应当准确理解案件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必须掌握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战略需求,理解技术产生运用和保护规律,领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部署,洞悉全球科技治理规则”。
为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与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同向,在现有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鉴定人、专业化人民陪审员等多维技术辅助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建立了“院士领航”的专家智库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司法保护质效、审判人才培养、争创全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的重要助推机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集聚了全国科技创新顶尖人才的优质影响力,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注入了更高的智慧牵引,开启了建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首善标准新征程。首批14名院士专家成员均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研究方向涵盖了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材料、生物资源、机械工程等多个基础前沿领域。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雒建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专家王汉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专家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郑纬民围绕各自专业领域,结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创新保护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并寄予厚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 雒建斌
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科学技术、原理、方法的创新创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产生,尊重创造性劳动就是保护创新。我们培养科研人员时,不光要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还要增加一门知识产权保护的“必修课”,让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 赵春江
一个知识产权案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影响产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机工业飞速发展,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市场转化的规模也很大,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未来知识产权审判要进一步提高审理效率,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打击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专家 王汉中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做到“四个保护”:第一,保护创新积极性;第二,保护知识产权;第三,保护企业家精神;第四,保护私有财产。现在我们的趋同性品种很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保护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保护育种人的创新积极性,打好种业“翻身仗”。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专家 钱前
我在育种基地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深有体会。涉及种子保护的知识产权案件中,鉴定方法需要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例如可以将基因图谱技术运用到司法鉴定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设立规则,打击品种侵权行为,从源头上保护育种人的原始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 郑纬民
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都没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经验和相关法律知识,而知识产权保护又对“专业性”具有极高要求,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今天成立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非常有意义,我认为知识产权法官需要及时把握尖端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新知识图谱,不断提高专业审判能力。
下一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在院士的帮助下,加强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科技成果类知识产权审判,依法加强保护院士和科学家、科技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关键环节、特殊领域及特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开展对职务发明、技术合同、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专门研究,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中医中药、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的妥善保护,审理好标准必要专利、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平行诉讼等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加强对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司法保护的法律研判,并将及时总结审判经验,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指引。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靳学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全球创新中心,人民法院必须更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充分依托专家委员会院士交流平台,夯实司法质量,展现良好司法形象,为院士和国家科研创新做好服务保障,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科技创新, 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助力高质量发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靳学军说。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刘双玉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双玉表示,科技创新与保护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市高院将全力支持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工作,全市法院知识产权法官将一如既往,知重负重、创新实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各位院士和广大科研人员携手,共同为科技创新强国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