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忆往昔,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本站发表时间:[2021-07-31] 来源:北京监狱与戒毒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者按:清河分局离退休干部刘福银,1927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参谋长等职务,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解放石家庄、解放太原等重要战斗中立功。1952年来到清河581砖厂工作,1987年离休。以下,就是老人对自己战斗经历和建设农场的口述。

  拖着肠子继续战斗

  1937年,我10岁参加儿童团,随后调我到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去学习,单位的名字叫“西战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望都县当儿童团团长。1939年,我从地方上参加白求恩组织的医护学校。后来战事吃紧,我就主动申请,转到正式的部队当战士,去打仗了。

  我参加过的战斗很多。比如华北清风店战役,活捉了国民党第三军中将军长罗历戎。攻打石家庄,我们主攻的目标是石家庄东北角一个大碉堡,五团是一梯队,我们是二梯队,五团打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失利了,为什么呢?因为敌人打的火箭炮,一爆炸就变成10个火球,10个变成40个,许多战士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中,却牺牲在了这样的战火中。以前部队都扎裹腿,以后就让不了,是为了身上着火后可以及时脱掉裤子解困。五团失利后我们二梯队上,我当时是排长,团里命令我们炸碉堡,我带着两个爆破组往前冲,外围的壕沟两丈深、两丈宽,下面是竹签子,我趟上了敌人的地雷,炸了,当时肚子里的肠子都流出来了,就这样我都没害怕。幸亏石家庄市里有医院,被医生及时抢救,这算是没死。

  第一个攻上太原城墙

  打太原的时候,我们的部队隶属20兵团66军。我们有10个突破口,当时要求先打两个小时的炮,再统一登城。打炮以前,每个战士嘴里叼着毛巾趴着,防止炮弹爆炸的震动咬了舌头。炮弹飞过,带起的风比10级大风还厉害,人要是站着得给刮倒了。

  我是尖刀排长,等炮打完,我就带着战士们第一个登上了城墙。随后马上带着部队往里冲。进入太原城以后,我们遭遇了阎锡山的炮兵团,缴获了各类大炮93门。太原解放后,部队给了我一个全军通令嘉奖。

  扎根农场奉献一生

  刚来农场时,我在管教科。当时有3名管教干部卢凤来、朱俊仁和我。那时罪犯中政治犯多,一般都是军统、特务,还有一些惯窃。干部们那时吃的跟罪犯一样,一天两顿饭,都是窝窝头,没有细粮,最开始连警服都没有,记得六分场有一个场长,就穿着家用小棉袄,用草绳子一系,就带着犯人出工了。

  随后,潮白河以西开垦了581、582、583、584、586五个农场,那时条件就好些了。1957年1月,组织安排我去新成立的581当工人,抓生产,主抓养猪、养鸡、菜园和葡萄园。有了581,农场开始烧砖,盖起了民房,不再住草棚和地窝子。那时农场最艰苦的就是下雨天,一下雨路就走不了,那些黏土一走一歪,就摔跟头。

  那时的罪犯除了劳动,管理和教育同样重要。干部要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组织罪犯学习政策,收工后晚上点评一下每个人的表现。到1956年,对罪犯进行分级处遇。比如离释放还有一年的,或是表现比较好的,就集中到一个单位服刑,管理上相对自由,伙食也能比之前好一些。

  到1958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场条件也很困难。一人每月30斤粮食,配8斤代食品,不够吃,有人就吃造纸厂的渣滓,吃了排不出便。厨房做的白菜疙瘩,人们就盯着、捡着吃,那才有多少?还是到处挨饿。当时的农场生产粮食,可这些粮食都是国家的,都要运到北京。农场的干部就是这样,守着白花花的大米,宁可饿着,也不能动一粒国家的粮食。

  后来粮食多了,供应也充足了。农场种的水稻不用化肥,施的肥都是花生饼(花生榨油后的渣滓),大米饭做出来后浮头都是一层油。

  当时的干部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强,农场处理的干部很少。有一次,农场组织犯人收玉米,时任领导梁文英下基层发现现场没有中队干部,马上把中队长撤职了。梁文英退休后,总场给他送去两箱葡萄,梁文英都要给钱,不收钱绝对不要葡萄。

  寄语监管青年人

  在农场干了多半辈子,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在部队时有个顺口溜,就是打完仗,全国解放了就回家,“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最大的希望。我当连长时,刚补充的兵,还不知道叫什么,第二天一打仗就牺牲了,我能活到解放,就是赚了。解放后我到了农场,有了工作和收入,有了家庭,现在我已经94岁了,每月发给我一万多元,我还能看到现在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想都不敢想。这些都得感谢党,感谢农场。

  你让我说说对我们清河年轻人的希望。我的希望是什么呢,有一次新华社采访我,我也没有准备,不知道讲什么,我就说:“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国耻。”

  现在你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我们那时候想都不敢想,永远不要忘记,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因为咱们没有枪没有炮,敌人才敢进攻中国。到什么时候也得跟着党走,不忘初心嘛。

  后记:精神矍铄的刘福银老人,回忆起那些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日子,还有后来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许多人物说的话、动作表情、事情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回忆里,既有战争的残酷、建设的艰辛,同样还有胜利的喜悦、收获的满足。从老一辈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用赤诚拥抱生活,用乐观抵御苦难,用勇气滋养希望。我们新一辈,面临着新时代的新挑战,但只要像他们一样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