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停不下”是大家对尚长平的一致印象。
这个身材高挑、内心火热、眼中含光的“阳光开朗大男孩”,来自于一个“地表之下”的单位——公交总队宋家庄站派出所。
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加入公安队伍的十年里,尚长平无数次“破圈”,不断刷新着地下交通乘客们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当别人开玩笑地问他:“你怎么总是在‘搞事情’?”
他总会开心的笑起来:“因为我真的‘闲不住’!”
1.0 青春版
“脑洞”青年“闲不住”
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上学时,尚长平便开始参与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团项目,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得多,又干得好”,他的答案是:“不走寻常路!”
挑战新环境、新主题,与新朋友协作共事,“尝新”新模式,尚长平总是那个点子超级多的人。在无数次失败的、成功的实践中,他渐渐给自己定了型:做“爱动脑、爱动嘴、爱动手、爱张罗”的青年。
2013年夏,尚长平成为了公交总队反恐怖和特巡警大队的一名公交特警。
每日守护在祖国的心脏,在站口远远看着国旗朝升暮落,感受着国人的爱国情怀,让他心中那份炽热的信仰有了真切的份量。
“绝不能让危险的触手伸向群众。”他绷紧了“心弦”,对工作充满敬畏,“安全是自己对群众、对国家最庄严的承诺!”
2016年,《反恐怖主义法》颁布,在市交通委和总队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事们一起着手研究制定反恐行业规范,并在北京地铁、京港地铁等单位进行宣传推广。
如何将枯燥专业的法律法规宣传给群众?“脑洞”大开的尚长平,找到了“答案”——“套餐整起来!科普走起来!”
欲科普,先精读。第一步,就是“啃”透《反恐怖主义法》。
尚长平与同事们对法条进行逐一“解码”,对知识点进行“转码”归纳,继而根据宣传场景、受众、目的,“编码”制成160页的科普宣传PPT课件,这套课件如同一份宣讲“组件”,可以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套餐化组合”。
历时6个月,他与同事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规范(试行)》的文件。过程中,尚长平打下了牢固的公交反恐的专业基础。
第二步,“扩面推广”与“深度科普”两步走。
在宣传物料上,通过“使用率”提高“曝光率”。尚长平从使用率最高的手提布袋入手,放大slogan!让反恐“四知”——“知社会责任、知恐怖风险、知防护技能、知举报途径”赫然醒目!
一时间,地铁上的群众,无论是手拎着、挎着、背着的,随处可见宣传标语。“扩面”首战,就这样打响了。
在传播方式上,启动“路演式”宣讲。无论是进校园、进企业、进工地、进商场、进社区,尚长平会根据受众定位、站点环境等因素,特殊定制配套宣讲课件,时而突出反恐技能学习,时而聚焦防患意识提升。多频率,多场景,多选择,前期的“功课”给了尚长平“忙而不乱”的底气。
“脑洞”不止于此,将法条“演活”!在北工大西门站进行宣传时,尚长平采取了“小剧场”模式,假设地铁发生紧急特情,前来参与体验的群众、学生、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结合模拟情景开展应急避险演练。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群众对反恐的必要性感同身受,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反恐意识和反恐知识。
“创新的关键是围绕老百姓的生活转,作‘接地气’的尝试。”
期间,尚长平与宣传团队组织社会义工、志愿者开展反恐宣传活动30余场,覆盖乘客13万余人次,警民互动,其乐融融,“反恐责任你我他,全民反恐靠大家”的安全共识深入人心,并被今日头条、北京反恐等媒体广泛报道。
2.0 Pro版
"出圈"的公交卫士
2018年,尚长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出“舒适圈”!他响应市局号召,来到宋家庄站派出所,成为一名驻站民警。这次,他离群众更近了。
一方面,面对“27条线路,459座车站,总里程783公里”的新挑战,他坦然正视不足,沉下心,摸线路,熟站点,补足基层工作的短板,深入学习一线业务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发挥6年的公交反恐经验,强化站内安检环节,提升民警反恐防恐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2019年,亦庄线并入宋家庄站派出所管辖。尚长平认为“接新线,就要有新做法”,于是他带着“放大镜”对新线路进行全面“剖析”。他发现亦庄线的同济南路、荣昌东街等站周边黑车揽客、堵口摆摊、散发小广告的现象明显,对乘客和周边群众形成治安隐患。
然而,警力有限,患点散乱,若逐点击破,并非良策。尚长平认为,关键是“站内外齐发力”。“脑洞”再一次打开:他需要更多“眼睛”!
于是他积极与荣华街道进行对接,利用反恐专业优势,分析乱象危害、协商共治举措。尚长平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负责严谨的态度,得到了街道的支持,由“居民、保安、街道工作人员、文明导员、志愿者”组成的志愿队伍应运而生,尚长平的警情“雷达”呈倍速提升!在增设站外治安岗亭、开展派驻保安联合演练、加强巡逻打击力度的多举努力下,站口秩序得到根本改善。
这次“处女秀”不仅让尚长平喜提“常乘客”的“实验田”模式,也深谙“基层工作不是单打独斗,想做事,必须善于联动多方力量。”
3.0 Plus版
创建“常乘客”机制
治理要抓长!如何长期有效提升线路周边的安全,是尚长平思考的又一问题!
2022年,公交总队下发《关于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警企地协同联动机制框架方案》,尚长平的“抓长”之问,有了“题眼”。
他开始探索建立“寻找最美常乘客”机制。“常乘客”指的是由“站内”和“站外”的乘客联合组成的群防群治力量,包括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乘客,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乘客,以及经公交警方培训具有安全隐患情况反馈能力的乘客。
在尚长平的牵动下,“常乘客”的情况反馈、隐患预警、帮扶救助等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这不是终点,‘常乘客’的效能可以再提升!”
尚长平相信一项机制可以无限次拓展。随后,他以安全培训为“破冰口”,多次到街乡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进行“常乘客”招募宣传,让大家了解“常乘客”背后所承载的平安愿景,赢得了更广大社会群体的支持和参与。
正义果敢的群众大爷,敏锐发现嫌疑人的出行规律,及时保留视频证据,帮助驻站民警及时将嫌疑人抓获;
挺身而出的东单站“最美医生妈妈”,在乘客不适时,及时援手抢救,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在尚长平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常乘客”队伍中,“常乘客”机制的成效正在“遍地生花”!
4.0 Turbo版
破圈吧!“常乘客”!
新举措,也会遇到新问题。
尚长平发现线下的“常乘客”招募模式,见效慢。并且信息的上报和留存,也是个问题。
为此,尚长平对症下药,开出“掌上处方”。
在公交总队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最美常乘客”微信小程序上线了:
一是结合志愿服务经验值、时间积分制,进行线上招募。
二是用好活动积分,积累的志愿活动积分,可供“最美常乘客”的评选参考,以此激发报名者的参与热情。
三是对信息情况及时进行线上梳理和电子留档,还可定期推送活动通知及培训内容,省时省力。
通过不断改善模式,完善机制,“常乘客”注册人员已达5000余人。并于同年6月,与街道签订《党建引领下警地共建框架协议》。
由尚长平主创的《党建引领下警企地协同联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究——基于“公共交通常乘客”的实践探索》项目,参加北京市第八届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评选,并入选提案,荣获B类优秀项目奖,“常乘客”队伍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如今,这支群防群治的品牌队伍,已成为公交警方“行走的眼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5.0 Ultra版
潜心耕耘,再出发
欲将“常乘客”这座“盆景”变“风景”,对于尚长平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认准了就要迎难而上!从“新”出发,长新芽,开新花,结新果,与广大群众共享共治成果。
为了让“常乘客”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尚长平针对“常乘客”的培训和宣传机制,继续创新。
一是让小“乘客”发挥大作用。
开启“小小普法宣讲员”机制。让孩子们成为宣讲民警的驻派“分身”,并授予证书,通过演讲比赛、校园活动、校园广播站等形式把“常乘客”的影响深入、扩展;定期回复孩子们反馈的问题和建议,肯定他们的治理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以“小”带“大”,在同学间、亲友间,增强“常乘客”的知名度、影响力、参与感。
二是壮大后备宣传力量。
“警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尚长平说:“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常乘客’是合力而为的结果,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特长、提供支持。”
于是,尚长平变成教练员,在总队“百警上讲堂”青年民警宣讲员的孵化项目中,负责青年民警的宣讲培训。结合团市委的青年技能大赛,让更多青年民警走向展示的舞台,定期走上朝阳区团委55家“社区青年汇”交流平台,围绕“常乘客+地铁安全介绍”开展活动,推动总队新生力量的成长和成熟。
没有最终版本
只有最新版本
从1.0到5.0,尚长平走出了“舒适圈”,一轮又一轮的“破圈”操作,为北京轨道交通的平安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平安动力。
2022年,尚长平被评为公交总队“最美公交卫士”。2023年,当选“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二季上榜人物。
“每一个‘常乘客’,都是首都地铁的最小细胞,我希望这份力量不断壮大!它传递的正能量,让地铁不仅仅是通勤工具,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渡口,这里有多双眼睛,随时发现你的疲惫、无助,察觉你深陷的不安困境,给予回应和帮助。让‘好管事,敢管事’不再是想想而已,让安全感通过‘常乘客’辐射开来,让北京的地下脉搏更温暖。”
从警10年,更是新的开始。地铁向着未来驶进,北京公安民警的工作也随时代革新求变,充满挑战,这正是尚长平所期待的,长干长新,越干越新!他定是闲不住的。
尚长平的下一个“脑洞”版本又会如何?
我们且行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