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盘活乡村产业经济、做好村民们的法律顾问——驻村法官韩德芳:真正“驻”进百姓心里的第一书记

本站发表时间:[2023-12-25]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通讯员/马源 肖飞
  北京三中院执行局干警韩德芳扎根村里两年多,驻村工作即将画上圆满句号。回顾这两年的时光,他说:“只有把村里的事、村民的事放在心上,村民才能认可你,把你当成自家人。” 
  2021年11月,韩德芳被选派到通州区漷县镇军屯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执行干警到第一书记,角色变了,工作更有挑战了,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从到任的那一刻起,韩德芳始终将“踏踏实实做实事,千方百计促发展”这句话放在心上。他用两年多的实际行动,在党建强村、产业兴村、依法治村等方面深耕不辍,驻村工作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和肯定。
走街串巷了解情况
  “凡事事上见,不能只嘴上飘”
  在农村基层,党员身份代表着责任担当,党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到村民对党组织的评价。在充分了解驻村情况后,韩德芳提出“严作风,改作风,暖人心”支部建设措施,推动完善《军屯村党支部党员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团结、作风、廉洁等实行量化管理。
  韩德芳还经常带动村“两委”班子开展“我是党员我承诺,务实担当作表率”主题党日活动,结合军屯村实际牵头制定了《村“两委”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综治中心服务人员考核办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建章立制、细化责任、公示公开,把每件事责任到人、落实到点,做到凡事循规依法、张弛有度。
梳理工作材料
  “说一千,道一万,村里最需要的 还是有自己的产业”
  经过深入调研,韩德芳发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身份、缺技术”。“缺身份”即村委会不能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经营。“缺技术”就是缺少最新农产品品种和先进管理技术。为解决这两点,韩德芳经多方调研和请教,最终确定由村委会作为主体成立村企。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军屯村科技小院”上,充分发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作用,推动建立专家联系指导制度,引进最新农作物品种和管理技术,摆脱传统农业种植模式。2023年,军屯村新引进种植贝贝南瓜、紫土豆、四棱豆、甜糯玉米、紫快菜等十余个新品种,丰富了科技小院特色农产品的种类,为后续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采摘奠定了基础。
与村民共享收获喜悦
  在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的同时,韩德芳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系,先后引进了“颜如玉”玉木耳、“菌中新贵”榆黄菇等食用菌品种,积极打造军屯村林下经济“七大菇”特色土特产品。在脚踏实地做好春耕等基础工作的同时,韩德芳注重讲好军屯村产业发展故事,联系多家媒体宣传驻村科技小院。《北京日报》陆续报道了《军屯村邀请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指导春种春耕,服务送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上新”》等十余篇新闻稿件。
请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种植技术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军屯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向好。2020年村集体收入不足万元,2021年突破20万元,2022年突破50万元,2023年有望突破80万元。自今年村集体自主经营以来,通过提供固定岗位和灵活用工的方式,累计用工近9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4.5万元。
  “当好村民身边的法律顾问”
  韩德芳牵头制订了《军屯村年度法律培训计划》,明确村“两委”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民代表带头学法守法,逐步实现在村每个服务网格内培育“1名懂法律、善沟通、愿奉献的法律明白人”“1户尊法守法、家风优良、群众认可的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同时,韩德芳在驻村构建了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培养法律明白人“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2022年8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军屯村设立了“零距离法官工作站”,韩德芳还推动驻村修建了法治宣传一条街,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2022年底,军屯村荣获“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工作虽然即将结束,但韩德芳说:“司法护航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我永远是乡亲们的法律顾问!”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