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当警察的网络工程师,变成“婆婆嘴”的社恐i人这两个“神奇反转”的标签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卢沟桥派出所为大家讲述了2024“美丽丰警”第三季治安整治系统标兵刘洋的故事。
没想当警察的网络工程师
“有时候,我们需要相信命运的安排。”
五年前的刘洋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1年毕业后,性格内敛的刘洋选择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他很喜欢彼时的生活,但对父母来说还是希望儿子能够多接触社会、历练自己的性格。
于是,当父母询问他能不能试试考个公务员的时候,刘洋内心产生了矛盾。他满意现在的工作,但又不忍拒绝父母的期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在公考大军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命运使然,他的分数刚好通过了招警的标准线,成为了延庆分局永宁派出所的一名治安民警。
全新的职业生涯,让刘洋的内心充满紧张、彷徨,还有一丝奇妙的感觉。哪个少年没幻想过成为惩奸除恶的英雄?穿上警服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也“种进”了心里。
他以为自己会冲上打击犯罪的第一线,然而现实却是家长里短的小矛盾小纠纷、田间地头上的吵吵闹闹,内心的落差感很大,但在一次次穿梭于山间小路、往返在百姓家庭的过程中,他开始领悟并热爱这份职业所承载的独特价值。
他学会了倾听、换位、调解,这些都是网络工程师岗位上从未涉及的技能。
“入警时,所长送了我一句话,做警察要先懂得做人,希望将来的你充满正义、正气、正能量。我虽然不是那种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无畏的警察,但现在的岗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奉献一生。”
变成“婆婆嘴”的社恐i人
其实一开始的刘洋,也不是现在这样独当一面的干练模样。作为初始化“IT男”,最开始的他实际上拥有一颗社恐的内心。
刘洋说:“总感觉与机器打交道比与人打交道要容易,面对电脑,我只需要逐步排错就行。”而当了警察后,与人打交道成了不能规避的关卡,这可愁苦了“社恐刘”。每次出警他都得在脑海里演练如何和群众交流,也会好奇为什么有的同事和群众没说几句话就能够调解成功、收获感谢。
后来还是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因为我跟他们熟悉。”师傅说的熟悉是基于他10多年扎实的社区工作,将自己融入群众生活里,听取他们的需求,解决真正的困难。
为了改变自己,刘洋开始每日进行大量的案例学习,跟着师傅出警,回来后和同事复盘今日的警情,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在尽己所能去帮助对方的同时,也渐渐消除了社恐的心理。
就这样,他变成了辖区里出了名的“婆婆嘴”,更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发自内心地关心群众,才能真正地走近他们,于服务之中架起“连心桥”,深厚“鱼水情”。
2019年11月份,刘洋接到一起报警:房主、工头、工人三方因为民房建设问题,结算工钱出现误差,协商不成工人们只能报警求助。
到达现场后,只见10多个工人打着地铺坐在院子里。刘洋通过讲法讲情、多方沟通,最终圆满解决。其中一个工人在离开前对刘洋说:“我们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遇到事情只能找警察,感谢你们。”
这一刻,刘洋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为人民而存在的警察。“这种价值和意义,是做网络工程师体会不到的。”每当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刘洋的内心都会感到无比满足,因为这份安宁祥和中有他的一份努力和期盼。
从山里“进城”的勇敢刘哥
2022年由于市局警力调整,刘洋来到了卢沟桥派出所。他玩笑着说:“从大山进了城。”古老的宛平城变成了他新的工作阵地。
新环境中,首当其冲的挑战就是辖区群众结构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加,好在此时的刘洋早已不是曾经的“社恐刘”,而是不怕困难的勇敢“刘哥”。
刘洋积极与新同事交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一有时间就去熟悉辖区的情况,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凭借乐观的态度和干练的作风,刘洋很快就在新岗位上崭露头角。他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和群众的赞誉。
作为一名治安民警,刘洋不忘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定期走访辖区,与百姓打成一片,并积极组织、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一点一滴地积累警民之间的熟悉与信任,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这里的平安与和谐。
去年8月初的一天深夜,刘洋和同事巡逻时发现一辆停放在农场路旁树林中的箱式货车很可疑,于是二人蹲伏下来静心观察,发现该车司机竟在私下灌装倒卖丙烷液化气。没有丝毫迟疑,刘洋和同事立即将其抓获,并现场起获钢瓶30余支。经审讯,该人在不具备危险化学品经营资质情况下,擅自在车厢内灌装并向他人出售丙烷液化气,涉嫌危险作业,后被刑事拘留。
未来进行时
在调解群众矛盾时,他是耐心倾听陈述、客观分析问题、寻求妥善方案的“小刘”;在打击违法犯罪中,他是始终保持警惕、缜密果敢睿智、捍卫公平正义的“刘sir”;从曾经的社恐IT精英,到如今的优秀治安民警,刘洋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路还很长。
他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因为我是警察,人民的警察。”
图/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