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通讯技术真是发达,骗子的行骗手段那叫一个与时俱进。现在的骗子可不得了,在家坐着就有现金进账,所谓“骗子家中坐,愚者自上钩”。
大家在生活中有收到过诈骗电话和钓鱼短信嘛,可真是防不胜防。不慌不慌,小编先带你瞧瞧有些奇葩是如何与犯罪分子斡旋的!
现实交付也可能是诈骗
案例
犯罪嫌疑人郑某和谭某等人在昌平区东小口镇某小区内,冒充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中国糖尿病防治协会教授,多次利用电话销售药品,对全国各地的患者实施诈骗,骗取被害人朱某、刘某和郝某等人现金人民币共计62.5万元。在该案中,虽然犯罪嫌疑人进行推销并快递发给了被害人药品,但实际上多为干细胞胶囊、生命化糖1号胶囊、诺和胰岛素胶囊等保健品,根本无法起到治病效果。
检察官说法
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行为取得钱款后,会按照所做承诺完成现实交付,但是这种交付往往是有瑕疵的。犯罪分子或者只交付了部分,或者与约定的内容不符,或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最终使实际结果与被害人期待相差甚远。
贪图名利误入灰色交易陷阱
案例
2015年至2017年3月期间,犯罪嫌疑人王某和郭某在北京市昌平区某创业园的公司内,招聘业务员张某、王某等人冒充“中外书画名家交流中心”“中国好艺术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假借征集作品与书画名家共同出版《笔尖上的中国》《长征颂报国心强国梦》等书籍对外公开发行的名义,对周某和沈某等人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共计248余万元人民币。犯罪嫌疑人所出图书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鉴定,均属非法出版物。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图谋名气的心理,精心设计了一个只要交钱,你的作品就可以和书画名家的作品一同出版的交易陷阱,被害人均认为这样的灰色交易是真实存在的,不惜重金,最终落入诈骗圈套。
检察官说法
犯罪嫌疑人利用被害人渴望得到声誉和利益的心理,设计不正当交易,使得被害人相信只要多付出点钱财就可以得到名与利,从而落入圈套。有些被害人认为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官方认证的荣誉牌匾,还有些被害人认为名校的毕业证书也可以出钱购得。
伪装公司营造真实身份
案例
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间,犯罪嫌疑人杨某勾结薛某、康某、齐某等人,在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某大厦内,利用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打着“高薪翻译剧本”的旗号,骗取多名应聘翻译人员“商业制约金”共计4万余元人民币。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注册并经营北京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薛某负责面试,康某和齐某负责联系招聘人员,康某还负责会计和前台接待工作。犯罪分子各有分工,诈骗使用的剧本为真实剧本,让被害人产生了对该公司各项业务真实可靠的错觉。
检察官说法
在此类电信诈骗中,诈骗团伙多注册一家或几家公司,经营相关业务,以公司的名义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或通过拨打电话吸引被害人上钩,让被害人相信诈骗团伙所称的公司可以做到他们承诺的内容,继而实施诈骗行为,并要求被害人将钱款打入对公账户,增加诈骗可信度。
检察官提示
近年来,犯罪嫌疑人通过伪基站网络冒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用户发送诈骗短信,或诱导被害人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账实施诈骗的案件也屡见不鲜,被害人存有误解和不满情绪的情况时有发生。上述有关电信诈骗的常见情形,大家要注意辨别,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轻松识破犯罪分子的骗局。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不汇款、不轻信、不泄密、不链接”。凡是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的电话和短信都不要盲目轻信,一定要向有关部门核实无误后再做处理。某些钓鱼短信中会经常出现非法链接,大家不要出于好奇或者贪小便宜而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对于手机频繁接到的诈骗电话和收到的钓鱼短信,必要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以便及时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防止更多的人遭受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