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我为群众办实事】北京高院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九项举措

本站发表时间:[2021-09-10]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原标题:北京高院发布“我为群众办实事”九项举措

  推进民商事网上诉讼无纸化、畅通12368联系法官热线、实现执行案款线上发还、推进全域人身损害赔偿“同城同价”......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提升群众体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结合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要求,在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立足法院职能特点,认真研究制定了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9月10日上午,北京高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向社会通报“我为群众办实事”九项重点举措。来自首都高校学生代表和社区代表、媒体记者参加通报会。

  北京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孙玲玲表示,此次公布的九项举措,是以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导向,以切实办好民生小事和民生实事为抓手,从立案、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和审判职能延伸各领域所进行的全方位探索。包括:推进民商事网上诉讼无纸化、畅通12368联系法官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出台委托司法鉴定指引“工具书”、推进全域人身损害赔偿“同城同价”、在大型社区深化“夜间法庭”试点、实现执行案款线上发还、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开展“百姓身边的民法典”百场巡回普法活动。

  九项举措中,民商事网上诉讼无纸化,将实现在北京高院网上立案的当事人非因案件审理需要,后续无需重复向法院提交纸质版起诉材料,网上立案的电子材料自动挂接电子卷宗,推进实现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等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进全域人身损害赔偿“同城同价”,是在前期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人身损害赔偿全市标准,将试点民事案件类型范围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扩大至全市法院受理的所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将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采取“就高原则”,由过去的“按照北京市上一年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分别计算”,调整为“按照北京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不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真正实现“同案同命”“同城同价”;畅通12368联系法官热线,即建立12368热线回拨、工单回访机制,确保联系法官到位率100%,力争反映事项办结率100%。

  自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北京高院坚持学史力行,注重为民实践,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指导各中基层法院完成实事项目226项,市高院各部门完成实事项目84项。通过推进线上庭审、“一键上诉”、案款专用票据和诉讼费票据电子化,提供诉状生成智能化服务,研发案件查询身份二维码,建立全国首个辅助事务跨域协作机制、立案入户帮扶机制,积极响应来自全市16个区、102个街乡各类司法需求250个,组建北京法院英模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等,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指示要求,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为群众排忧解难。

  孙玲玲表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一项常态化、长效性工作,北京高院将继续紧扣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察真情、用真劲、出实招、求实效,对标对表实事清单,创新完善推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可视化、可督促、可检查,确保实事工作不虚化、不走秀、不跑偏,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

  项目一:推进民商事网上诉讼无纸化。依托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北京移动微法院等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北京高院民商事案件网上诉讼无纸化。当事人选择网上立案的,后续非因案件审理需要无需重复向法院提交纸质版起诉材料,网上立案的电子材料自动挂接电子卷宗,推进实现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等全流程网上办理,让群众“少跑腿”“ 不跑腿”。

  项目二:畅通12368联系法官热线。以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主抓手,畅通联系法官绿色通道,建立12368热线回拨机制,对在人工接听时段因线路繁忙未能即时接通的来电,由话务员在人工接听时段外主动进行回拨;对群众联系法官的诉求,平台以工单形式派发到每一位法官,确保联系法官到位率100%;深化工单回访工作机制,每月对联系法官工单随机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回访、督查,促进群众诉求得到实质性解决,力争反映事项办结率100%。

  项目三:“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持续优化北京法院诉源治理“一号响应”专线服务功能,精准对接北京市党建引领“吹哨报道”“接诉即办”基层治理改革,快速响应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基层自治组织、调解组织等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提出的司法需求,通过法律咨询、指导调解、司法确认、普法宣传等方式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矛盾纠纷及时、高效、源头化解。

  项目四:出台委托司法鉴定指引“工具书”。深入研究解决“委托鉴定难”“当事人来回跑”等问题,完善委托鉴定评估指引,为诉讼群众制作一本条目清晰、操作性强的委托鉴定“工具书”。联合市司法局向社会公布《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南》,围绕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和合同纠纷等诉讼中常用到的法医临床和文件手印两大鉴定事项,细化21小项司法鉴定类别,明确具体含义、技术标准、材料要求等内容,指引当事人知晓鉴定申请如何提起、委托事项如何确定、鉴定材料如何准备等关键信息,进一步缩短诉讼周期。

  项目五:推进全域人身损害赔偿“同城同价”。在前期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人身损害赔偿全市标准。将试点民事案件类型范围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扩大至全市法院受理的所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将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采取“就高原则”,由过去的“按照北京市上一年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分别计算”,调整为“按照北京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不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真正实现“同案同命”“同城同价”。

  项目六:在超大型社区深化“夜间法庭”试点。针对首都城乡结合部超大型社区上班族应诉难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贴近群众的优势,从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特定案件、特定管辖出发,在房山、通州、大兴、昌平四家法院持续推进“夜间法庭”试点,明确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可以利用下班时间开展诉讼活动,向群众提供多元司法产品,有效降低群众诉讼成本。

  项目七:实现执行案款线上发还。针对执行案件领款手续繁琐的问题,升级线上发款系统,逐步改变以往申请执行人必须前往法院现场提交材料才能领款的单一方式,只要当事人在网上执行立案阶段预留名下账户信息,待执行案款到账后,法院财务部门将按程序通过系统传递的预留信息办理案款线上发还,既能保障资金安全,又能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

  项目八: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组织全市法院法治副校长在开学季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送法进校园、录制普法课程等多种形式,上好法治第一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项目九:开展“百姓身边的民法典”百场巡回普法活动。紧贴北京市“八五”普法规划要求,以民法典宣传普及为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在全市法院开展“京法巡回讲堂”之“百姓身边的民法典”活动,组织一百名法官(法官助理)深入街道、社区,走进学校、企业,开展百场巡回普法活动,加大以案释法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尊法懂法守法,自觉做法治社会的遵守者和捍卫者。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