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平安暖心事]周扬:希望纠纷到我这里为止

本站发表时间:[2025-05-14] 来源:北京政法微信公众号 作者:
  周扬,内蒙古兴安盟人,1994年出生,2019年到房山法院工作,现为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他善于思考钻研,审理一个案子就琢磨透一类案件;善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形成的指导司法实践的材料成为同事们的案头参考;善于做群众工作,总结出“疏情、讲法、定财”三步调解工作法,是大家口中的“小法官、老专家”。2024年以院综合成绩第一名遴选为员额法官,成为房山法院最年轻的法官。
  2024年1月,从校门走进院门的第四年,29岁的周扬以院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员额法官遴选,成为房山法院最年轻的员额法官。办案以来,他的结案数量在全院后端法官中位列第一,其中,三分之一的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当事人极少上诉。当法官仅一年时间,他就站在了全院大会的讲台上,作为青年法官代表分享办案经验。
  “不像刚办案的年轻法官,很有一套方法”“善于做调解工作”“不仅高知还接地气,我们都很服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绩何以如此亮眼,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审理一个案子,就努力琢磨透一类案件
  谈及周扬,王保新庭长满脸骄傲:“这位‘90后’法官总结规律真是一绝,他经常会对一个案子进行反复研究和打磨,着力找到并抽象出可资其他类案参考的裁判逻辑。”
  在民一庭,开法官会议讨论案件是家常便饭。“周扬刚当上员额法官就赶上了法官会议,当时民间借贷案件的新司法解释刚出台,新旧法衔接中,大家对交叉时间段民间借贷利率的计算出现了分歧。”王保新回忆道,周扬从新旧司法解释沿革、规则适用等角度,用思维导图和举例计算的方式形象化阐明了民间借贷案件各类利率的计算依据,总结归纳出一套逻辑清晰、计算简明、当事人看得懂的判决主文写法,给系列诉讼提供了极大便利。
  周扬的表现让老法官们啧啧称赞,感叹这个年轻法官不简单。王保新说:“周扬不但善于精准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还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他办案时间不长,足可见平常功夫。”
  周扬被同事们称为“三强法官”——专业知识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方法技巧能力强,“感觉就没有他不懂的案子,前沿问题、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也信手拈来。”
  周扬乐于对法律问题进行溯源式、追踪式研究。遇到新类型案件、前沿法律问题和法律适用争议,他习惯于先通过法答网、案例库查阅既有的裁判思路,然后结合案件事实,查论文、看纪要,向同事们请教办案经验,形成论证闭环,有时他还会基于个案总结出一套工作参考。
  “他曾在办理一起建设工程案时,边办案边学习,案子办完,他也制作成了一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案件争议焦点及裁判思路的汇编”。这是一本2.5万字的手册,针对工程款给付主体、工程款计算、工程质量、法律适用、法律关系效力等类目,详细列明法律法规、指导意见、研究成果以及裁判思路。
  “我们庭人手一份,有裁判思路也有法律依据,各类问题面面俱到,是我们审理建工类案件的锦囊。”在王保新庭长眼里,周扬是为了更加便利审理一类案件,舍得花更多时间去雕琢一个案子的人,“他善于学习,更勤于思考揣摩。你有时候看他人就坐在那里,眼睛却盯着一个地方,喊也不答应,那一定是在想案子。”
  我们总是默契地不打断他,给他足够的思考空间。有时候几分钟,有时候半小时,他总能打通沟通类案逻辑的“任督二脉”,把个案智慧最终转化成类案经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责任感和内驱力的体现。”
  周扬在中院行政庭交流学习时,就自己参与办理的行政案件着手调查研究,在交流快结束的时候,结合自己数月来的思索,仅用两天时间就撰写了一篇适用证明责任规则审理行政赔偿案件的文章,就其中“事实真伪不明”问题制作的案件审理工作流程图,被多家法院的法官作为参考材料,相关论文获得第三十五届全国学术讨论会二等奖。
  希望纠纷到我这里为止
  被问及与周扬一起办理案件的感受,法官助理彭辉讲了一起追偿权案件。
  某建筑公司是建设工程的总承包单位,从劳务派遣公司雇用工人。刘某在施工时发生意外,从脚手架摔下,伤势严重,被紧急送医。建筑公司起诉到法院,向劳务派遣公司追偿垫付的医疗费用。
  彭辉说:“面对这种情况,一般而言,要先对伤情进行鉴定,确定具体赔偿数额,然后在认定各方过错程度基础上,确定赔付比例。这个案子表面上是追偿权纠纷,实质上是人身损害赔偿问题。”
  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刘某因伤情过重,不幸离世。周扬了解到刘某的家庭极为不易:他的爱人是智力残疾,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年迈的母亲,平时岳父岳母帮忙照顾孩子,双方老人还有矛盾。
  “审理这个案子不难,但要解决好后续可能存在的纠纷,比如赔偿纠纷、刘某家人的继承纠纷,一系列诉讼会让这个家庭陷入更艰难的困境。”周扬说,无论有多少环节,最终目的都是家属拿到赔偿款,以后生活能有个保障。
  周扬将刘某的继承人追为第三人,了解家属可能接受的赔偿数额,与建筑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沟通,在三方之间开展调解工作。
  周扬说:“虽然调解过程很艰难,但是家属能直接拿到赔偿,减少诉讼,多难都值得往前拱一拱。我的目标,就是一个事故产生的纠纷,到我这里全部画上句号。”
  最终,三方成功达成了调解协议,明确了建筑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给付刘某家属医疗费、赔偿款的数额和时间。一个案子,解决了所有问题。
  “周法官常说,‘办案要看到判决书之外的生活’。” 彭辉感慨,在周扬的工作准则里,“案结” 只是起点,“事了” 才是目标。把案子办得“更好”是他一直的追求。比如,他时常琢磨,是不是能够通过这个案子解决掉其他关联纠纷?是否能在法律框架内作出更优选择,统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否可以基于预防性思路,实现 “审理一案,化解一串”?这种 “一揽子解纷” 的担当,源自他常说的:“当法官把自己放进当事人的处境,就会看见判决书背后的真实人生。”
  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年轻人
  “周法官和当事人沟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情绪,又一层一层贴上理解。” 书记员刘婷观察到,这位年轻法官的调解室里,常传出 “拉家常” 般的交流声。
  “我们组的案件均为后端民事案件,包括建工、破产、买卖、借贷、合伙等,三成案件通过调解化解。”刘婷说,周法官有时候真的不像一个29岁的人,感觉他看到过、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强的共情力。他对社会现象理解很深刻、能够精准辨析当事人诉求和理由,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进行沟通,在他的劝解下,当事人理解得透、调解和自动履行更主动。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周扬对调解工作的深入“参透”、不断总结。周扬总结出“疏情、讲法、定财”三步调解工作法:“每一个当事人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共情。只有真正为他们考虑,才能赢得信任,再进行释法说理就能事半功倍,以最小时间成本促成纠纷实质化解。”
  周扬把调解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每次都做足充分的准备。秉持“先稳定情绪,再找矛盾症结”的思路,在沟通中主动感受当事人的情绪。
  这看似“闲聊”中,蕴含着周扬不断思考总结的调解方法:先共情然后有针对性地沟通,先疏解情绪再化解矛盾。“让当事人能够感受到法官是真的在帮助他解决问题,让当事人听得下去,才能实质解纷、服判息诉。”
  周扬的爷爷也是一名法官,周扬从小跟爷爷长大,看爷爷在草原上处理牧民之间的矛盾,耳濡目染。周扬说:“牧民们性格耿直,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矛盾纠纷往往也就化解了一大半。”参加工作后,周扬始终保持着不断学习和认真思考的习惯,努力用他的真诚和专业赢得群众信任、同事认可。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已经翻得很旧的《民法典》,扉页上工整地写着:“法者,天下之公器;判者,民心之所向。”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