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在蜿蜒的太行山路上颠簸前行,400多公里路程,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初夏时节,市检一分院的办案组赶往河北邯郸,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因工伤瘫痪在床、陷入困境的农民工小刘,解开纠缠了三年多的“结”。
工伤索赔难 生活陷困境
2021年秋天,在北京某区一工地工作时,小刘不慎被钢筋绊倒致使颅内出血。“二级伤残,大部分生活自理障碍”——冰冷的鉴定结果背后,是一个四口之家唯一壮劳力轰然倒塌。更让刘家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工期延长,总包方未及时缴纳延长期间的工伤保险,分包方也未曾给小刘缴纳社保,即便有工伤证,小刘也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面对巨额医疗费用和后续护理费用,工程的发包方、总包方以及分包方都拒绝担责。历经三年多的诉讼,法院最终判决分包方每月支付小刘护理费及伤残津贴,发包方与总包方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判决生效了,执行却卡了壳:分包方不服判决,企业履责意愿低;同时,小刘的爱人和哥嫂也为了这笔“救命钱”的支配权起了争执。后续救治的经济压力,劳动能力的丧失,家庭成员的矛盾,都压在了小刘心里。泛黄的房间里弥漫着药味和压抑,小刘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检法联动 同心促和解
小刘生活的转机,出现在分包方不服二审判决,向市检一分院申请检察监督。承办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了解到小刘令人揪心的现状:“案件关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我们不能仅仅就案论案,当务之急是解决各方的实际困难。”办案组迅速调整工作重心,积极联系各方当事人,努力引导双方通过和解方式,消除彼此的顾虑,化解矛盾。
小刘一家暂住在地处三省交界处的偏远村庄中,之前为申请强制执行,小刘的爱人多次往返北京邯郸之间,每次路程就要接近10个小时,花掉家里小半个月的生活费。考虑到小刘家的实际情况,承办检察官主动联系执行案件的承办法官,在充分沟通本案的执行困境后,双方决定一同赶赴刘家,听听小刘的想法,共同推动争议双方的和解工作。
炕头调解 合力破僵局
5月15日,承办检察官、执行法官、工程总包方代表以及当地检察机关、村干部一同来到小刘家。检察官一行先单独和小刘确认了他关于赔偿款支配的真实想法,在得到小刘的答复后,便叫来了小刘爱人以及总包单位代表。没有会议室,几张板凳围在床边,京冀两地的检察官和法官,就这样在小刘的病榻前,开始了一场特殊的“调解会”。
“小刘的伤拖不起,孩子的学费等不起,企业的发展也经不起无休止的诉讼消耗。”承办检察官摊开判决书,逐条解释法律依据和各方责任,执行法官同时说明了当前执行的难点,当地检察官和村干部则用乡音在一旁耐心劝导。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企业代表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小刘爱人攥紧的拳头也慢慢松开。
“一次性解决,对企业来说是解脱,是信誉的重塑;对刘家,是救命钱,是活下去的希望。”检察官从法理、情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多角度进行释法说理,和谈过程从旭日初升持续到日头偏西,最终,僵局打破了。小刘和总包单位达成和解协议:总包单位筹资105万,一揽子了结双方所有的实质性争议。小刘在接收上述款项后,放弃所有基于本次事故而产生的诉讼权利和判决利益。
“病能接着治了,孩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谢谢你们!”小刘爱人声音哽咽。总包方代表吁了口气,“之前也是担心赔偿款到底给谁,小刘家里有争议,再给企业引出别的官司。今天有检察官和法官见证,我们心里也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