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法治日报》头版揭秘“宇宙最忙法院”审管密码→

本站发表时间:[2025-07-15] 来源:《法治日报》、京法网事 作者: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甲2号,坐落着被网友称作“宇宙最忙法院”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4年,朝阳法院新收案件突破15万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院仅有不到300名员额法官。
  “面对巨大审判压力,我们以‘管人’为根基,以‘管案’为梁柱,以‘管事’为窗口,推动审执工作不断提质增效。”朝阳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刘海东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朝阳法院以“三管三优”机制促审判提质增效,2024年,全院累计结案16.07万件,同比提升14.41%,未结案件同比下降四分之一,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22天,审判效率显著提升。
  “管人”为根基
  优化提质增效内生驱动
  走进朝阳法院一楼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鲜红醒目的模范法官展板——“朝阳法院质效先锋”。展板上,身着法袍的法官们亮明党员身份和党内职务,展示其审判团队办案数据,彰显党建引领和专业精神。
  朝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徐东向记者介绍,该院目前有党员682人,占全体干警人数的近70%,分属在32个党支部。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员评议活动,催生了党员法官的内驱力,让他们不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甘于奉献,办好案件。
  “每个支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党员评议,检视不足,评议先进。获评的法官会被推荐进入季度质效先锋榜。这对希望成长为专家型、在专业领域深耕的法官起到了很大的驱动作用。”徐东说。
  作为全国首个涉老审判专业化人民法庭,通过近几年努力,朝阳法院亚运村人民法庭涉赡养类纠纷平均审理时间缩短32天。法庭通过调解、和解方式化解的涉老继承类案件同比增加19%,涉诉老年人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始终认为,成绩的取得与党员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亚运村法庭庭长陈蕾说,“我们法庭围绕‘长青’党建品牌建设,营造浓厚党建氛围,带动全庭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贾辰,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年轻法官。平日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钻研审判业务上,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法官。由于审理的大多是涉老案件,他非常注重对老年人的释法说理,同时要求自己判决做得扎实,裁判文书也要力争做成精品。而这些工作成果都被纳入朝阳法院的党员评议中,贾辰也因此时常出现在“质效先锋”榜上。
  朝阳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国才告诉记者,该院持续加强党(总)支部与内设机构融合建设,构建了“一支部一品牌、一法庭一特色”党建业务融促工作格局。同时,健全以审执质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评案”与“考人”融会贯通。法院还将审判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制定《关于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审判能力建设的工作意见》,以庭审驾驭和文书说理为核心大力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抓好主责主业、锻造过硬队伍。
  “管案”为梁柱
  优化提质增效责任架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朝阳法院始终坚持以“案”为立足点,向审判管理对象聚焦,依托审委会、全院会、条线会、部门会四个抓手,将全员审判管理理念贯穿院级、庭级、法官干警各个层面,压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链条。
  朝阳区的区位特点决定了朝阳法院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以及新类型案件多。“比如,我们会审理很多‘首案’,既然是‘首案’,就没有之前的案例可借鉴,对于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可能没有可遵循的案例。这时,就需要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发挥作用。”朝阳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朱军巍告诉记者,审判委员会充分履行讨论决定有关审判工作重大问题的法定职责,将各庭室疑难复杂案件审理情况作为重点审议事项。针对“北京首例比特币挖矿合同案”以及“民法典‘自甘风险’适用首案”等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审判委员会还会进行一对一“把脉问诊”,群策群力落实督办。相关案件宣判后,均取得了良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审委会聚焦重点敦促,全院会聚焦统筹部署,条线会聚焦协同联动,部门会聚焦具体落实,结合实际分解任务,促推团队自我管理,4个会议层层为案件审理提速增效。同时,朝阳法院还建立起“立审执访”联席会制度,完善一体化协同机制,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得以加强,通过紧密的程序衔接,共同推动积案分流、督促履行、综合治理等工作高效运转。
  “我们会在立案阶段指导当事人对诉讼风险进行评估,让当事人对自己的案件有心理预期,引导当事人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选择多元调解等适当方式化解纠纷。我们还会在案件宣判的同时向当事人配套发送自动履行告知书,告知其拒不履行判决的后果,这样,对于执行来说,效率就大大提升了。”朝阳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李清华说,通过“立审执访”联席会制度,法院案件自动履行情况明显向好。同时,充分运用阅核机制和“评、治、讲、办”评查工作法,做实大体量法院案件质量闭环管理。
  “管事”为窗口
  优化提质增效运行实效
  在层层强化审判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个高能高效的审判管理“指挥中枢”在确保审执工作提质增效有序推进,这个“指挥中枢”,就是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
  “在大体量法院开展审判管理,形象地说,犹如在海上驾驶巨轮,需要精准预判,把稳航向。换言之,我们面临着如何减少管理响应时间和提升管理具体实效的难题。”李清华告诉记者,审判管理部门组建了多个职能小组,统筹做好集中调度、数据服务、质效督导和成果转化等各项管理事务。
  今年6月中旬,朝阳法院举行了第9场“审判管理大家谈”,全院各部门法官干警聚在一起,就如何审理各领域案件、审案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经验做法交流分享。在前几期沙龙中,每次参加人员均为各审判执行部门的法官,还有一期特别邀请了全院的优秀书记员开展交流,分享如何配合好法官、安排好开庭等经验做法。
  依托“审判管理大家谈”,审判管理部门与各庭室围绕提质增效充分讨论,提出优化管理建议6类30余项,据此形成“需求清单”与“研发清单”,其中能够快速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需要长期跟进落实的问题均迅速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和推进。
  审判管理“微推送”也是“管事”的法宝。“微推送”即审判管理部门围绕提质增效重点与执法办案需求,就动态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向具体审执业务部门推送“轻体量、即时性”建议。“微推送”以问题、原因、建议三段式体例,简明扼要突出改进重点和解决对策,内容“小而精”“小而快”。每一条推送都能够做到有专人跟进、督办,定期跟踪问效,确保相关提示建议转化为促进指标优化的有益举措。
  例如,“微推送”会就数量多且质效提升空间较大的类型案件,通过数据比较、专项分析等方式,从规范指引角度,向相关部门推送提示,实现审判管理“精准滴灌”。仅2024年,审管办就发布各类月报、专报70余期,“微推送”百余次,为法院各庭室管理提供了量身打造的有力支撑。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