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在区委政法委和院党组的领导下,深化 “五联五进”“法官e站”党建法治共建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在辖区多个社区设立了“一米法庭”司法便民点,联合人民法官与人民调解力量,帮助“老街坊”把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左文兢(中)和同事深入社区开展调研
“‘一米法庭’中‘一米’谐音‘益民’,取‘有益于人民’之意。一米之距,代表法院与群众距离贴近,传递‘一套桌椅、一米见方,努力化解纠纷,促推社会治理’的工作理念。”谈起设立初衷,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朱建峰说。人民调解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者,亦是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主力军之一。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在社区设立“一米法庭”司法便民点,深化人民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合作,书写了基层调解“1+1>2”新篇章。
“智力支撑”让社区调解有道有方
2024年8月,家住八宝山街道四季园社区的老王因房屋老旧小区改造的事情,增添了不少烦恼。老王所在的小区被确定为改造小区,邻居小李因为自家新装修不同意改造,并拒绝在同意书中签字。
与小李多次协商未果后,老王和几位邻居又接连遭遇“闭门羹”。情绪激动的他们来到社区“一米法庭”司法便民点,接待老王一行人的是社区党支部书记郭桂云和调解员小樊。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郭桂云拨通了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对接法官张云的电话。结合审理的案件和法律规定,张云向郭桂云介绍了相关问题的调解经验。“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全体居民的公共利益,但居民个人的物权也受法律保护。调解这类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各方利益,达成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平衡。”张云综合考虑小李的疑虑和老王的诉求后,指导郭桂云拟定了调解方案。
方案一出,郭桂云心里有底了。她把小李约到“一米法庭”,结合楼宇现状、典型案例,给小李上起了“法治课”。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后,小李的态度慢慢转变了,“这事儿我明白了,给我点时间,先做做家里人的工作。”又过了几天,小李一家同意动工了。郭桂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张云打电话,“张法官,又调成了一起。”
2024年,郭桂云在“一米法庭”成功调解了18起纠纷,“大伙儿把我当自家人,愿意跟我聊一聊,其实法律上的症结还得靠法官去解决。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制发的服务手册、编发的指导案例、对接法官时时在线答疑解惑,都是我做调解工作的最好支撑。”郭桂云说。
“前后联动”让矛盾纠纷和谐化解
干警在“一米法庭”与人民调解员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2023年6月,李某到八角街道杨北一社区“一米法庭”司法便民点咨询小区内一处房屋的继承事宜。调解员小张在接待过程了解到,李某父母早年间在社区共同购置一套房产,产权各占50%。父亲去世后,母亲赵某与李某居住在房屋中。李某想继承父亲名下50%的房屋所有权,但因兄弟姐妹中有两人已定居国外,公证处无法为其出具关于继承事项的公证书,不动产登记中心亦表示无法为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
小张联系到“一米法庭”的对接法官左文兢、姚媛。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两位法官建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解。在小张的指导下,李某准备好相关材料,并通知兄弟姐妹们按时线上参加调解。调解当天,两位法官如约来到“一米法庭”,当场接收材料、当场开展调解。
一周后,李某收到了调解书。“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社区咨询,没想‘一米法庭’工作承接这么顺畅,这么快就把事儿办成了。”李某为“一米法庭”的工作效率点赞。
依托“一米法庭”平台,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员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通过法院与社区的有效联动,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实质化解。
“精准培训”让专门力量更加专业
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聚焦群众关心的相邻权、继承权、人格权等内容,为人民调解员提供订单式培训,精准满足调解队伍的工作需求。
“法官,这场庭审让我很受启发,举证质证的很多细节是我在调解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苹果园街道苹三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小李经常钻研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回去后我再仔细琢磨一下,把法官的问询方法也应用到调解工作中来。”
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依托“一米法庭”机制,邀请社区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让调解员了解法官审理案件的思路,学会总结归纳争议焦点、认定证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提高调解成功率。
2024年5月,围绕工作中遇到的纠纷调解难问题,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的法官以“人民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为主题,为人民调解员进行专题授课。“法官针对日常工作中的疑惑,帮我们梳理了法律法条,拓宽了思路,让我们开展工作更有信心了。”参加培训的一名调解员说。
“‘一米法庭’是我院机关党委的党建共建创新项目和党建品牌,旨在传播‘益民’法治文化、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实践。下一步,机关党委将深挖“一米法庭”法治文化内涵,将‘益民’理念融入案件办理、队伍培育、服务基层治理等多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朱建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