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姜颖为中国人民大学新生讲授“网络素养第一课”

本站发表时间:[2025-09-05]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虚拟网络空间中存在着种种人身财产风险,网络屏幕不会隔绝法律责任,切不可因小利而逾越法律红线……9月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2025级3000余名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网络素养第一课”,授课主题为“以青春之力,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在当天的授课现场,姜颖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向同学们分析了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例如因不法行为而遭受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因归属不同粉丝群体而陷入网络骂战。她引导同学们要正视网络中存在的风险,强化自身网络素养,并启发同学们就如何合法、理性处理网络纠纷进行深入思考。
  就“数字时代的人格权益保护”,姜颖为同学们介绍了“追星侵权案”“开盒挂人侵权案”“AI声音权侵权案”等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声音权等人格权益的相关规定。在“追星侵权案”中,姜颖提醒同学们,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时应当谨慎发言、尊重他人权利,对于未经核实的信息内容不要跟风转发,追星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在讲解“数字时代的财产权益”时,姜颖介绍了“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第一案”“大额充值打赏案”,讲解了著作权保护、网络充值消费等相关法律规定。就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行为,她建议同学们可以保存创作过程的完整记录用以证明权属,同时规范作品发布行为,对于AI生成的合成内容进行标识。
  除了民事案件以外,姜颖还就数字时代的网络犯罪进行了讲解。通过“侮辱英烈案”“大学生隔空猥亵案”“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等案件,姜颖提示同学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存在着种种人身财产风险,要仔细核实网络信息真伪,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她警示同学们出售“两卡”、传播影视作品、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行为,看似微小却可能触犯刑法,网络屏幕不会隔绝法律责任,切不可因小利而逾越法律红线。
  此次授课收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切实提升了同学们的网络素养和法律意识。
  文/董振杰 通讯员 毛春联 
  图/王子钦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