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法治日报》2025年9月9日10版)
8月26日上午10时许,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高营村村委会,几位前来办事的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观看一台平板电脑。电脑里播放的是附近村镇不久前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现场视频,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村民们不时唏嘘。11时,村里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各位村民注意啦!骑电动车戴头盔,不逆行、不闯灯,安全才能早回家……”
每日进村宣讲,是通州区交通支队长陵营大队交通安全小分队的“每日必修课”——今年6月以来,不管刮风下雨,队员们每天都进村开展宣讲,用“土办法”“渗透式”普法,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长陵营交通大队辖区面积大,有多条高速公路穿过。辖区内有308个村庄,流动人口多,务工人员多。村民们多爱骑电动自行车出行,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交通安全隐患大。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是长陵营交通大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长陵营交通大队大队长曹永贵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今年6月,大队成立一支由两名民警、8名协管员组成的交通安全小分队。队员们通过“摆摊儿”普法、田间地头普法、视频案例普法、大喇叭广播普法,将交通安全常识送到村民手中,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这支由安监警长白华、民警杨润祺带队的小分队,深知涉农地区的交通安全宣传得“接地气”。除了大喇叭的定时提醒,队员们更爱往村民扎堆的地方钻:村口老槐树下,大爷大妈们纳凉聊天时,他们就上前提醒“骑车别接打电话”;田间地头,看到农户休息,就递上宣传册讲讲“农用车不能载人”;村里的小卖部也成了他们的临时宣传点,货架旁摆上警示案例图,结账时顺带提醒一句“喝酒别骑车”。“用‘土办法’讲安全,大伙儿听着亲切,记得也牢。”杨润祺说,这种形式比刻板说教管用多了。
8月26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白华走进玉甫上营村、高营村两个村庄。进村的公路两边,不时能看见有村民在摆摊卖水果。白华下车和村民打招呼:“这里很不安全啊,您看这马路上的大车呼呼过来,咱们的水果摊尽量别摆到路上来,得保证自己的安全。”
11时许,很多村民开始在家做饭,路上的人并不多。一位60多岁的大婶骑着电动三轮驶过来,胸前位置坐着一名两岁多的孩子。“婶子,孩子的座椅是自己安装的吧?”白华用手使劲摁了摁座椅,还算结实。“是,白警官,我这就在村子里遛遛娃,不往路上开。”看到熟悉的民警,刘大婶挺高兴。白华嘱咐了几句,向她发放了一份宣传资料,让她也转告家里人平时注意交通安全。
白华说,交通安全宣传没有捷径,只能以村民熟悉的方式开展,还要把身边的交通事故案例讲给村民听,一点一点向村民“渗透”。“前阵子邻村有人闯红灯被撞,就因为没守规矩……”小分队把鲜活的视频案例分类别做成了多个视频短片,让村民意识到“安全”二字举足轻重。
此外,长陵营交通大队还通过召开行业专题会,聚焦运输行业、施工工地企业、水泥搅拌站企业等重点领域,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有村民的地方就有交通安全小分队的身影,两个多月以来,队员们已经摸清了村民们出现的“高频”地点:村口、树荫下、小卖部前。这支队伍用最朴实的方式,把交通安全“种”进了村民心里,让村民回家的路走得更踏实,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