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钱,多亏法官一次次组织‘判后答疑’谈话。”近日,收到拆迁款的陈大姐笑容满面,向承办法官井龙连连道谢。
这温暖的一幕,正是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张家湾法庭推行“判后观察团”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出“判后观察团”机制,由全庭法官和法官助理担任“判后观察员”,开展判后跟踪、督促履行与情感关怀,让司法服务不止于判决,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在一起法定继承纠纷中,老王夫妇去世后,六个子女和已故二儿子的妻女因遗产分配产生争议。经调解,各方约定由长期照顾父母的大儿子王强(化名)继承全部遗产,并限期支付其二弟的女儿王玲(化名)5万元折价款。
调解书送达后,承办法官黄勇花以“判后观察员”身份持续跟进。起初,王强屡屡推托:“王玲早已出嫁,不算自家人,钱的事以后再说。”黄勇花考虑到既然双方能达成协议,那就说明王强对法律规定是有所了解的,且他话里话外透露出浓厚家族观念,便从“长兄如父”的角度耐心沟通——“父母不在了,二弟也走了,侄女一家更需要你帮衬。”质朴的话语打动了王强。之后,王强主动联系王玲,在黄勇花的见证下支付了款项,并承诺今后会对王玲一家多加关照。至此,调解协议最终得到履行,双方纠纷不仅得到了化解,亲情裂痕也得以弥合。
“‘判后观察团’机制并非简单的‘回头看’,它涵盖成效追踪、履行督促和情绪关怀三个维度。”张家湾法庭庭长孟强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该机制坚持“谁审判谁负责督促履行”原则,对具有执行内容的案件,由承办法官主动向前一步,通过“判后答疑+督促履行”促进当事人主动兑现承诺,让调解书、判决书不打“白条”。
今年以来,张家湾法庭一审服判息诉率提升至近94%,自动履行率同比增长超10%,605件调解案件在约定期限内履行到位,实现权益兑现“零时差”。
除了督促履行追踪成效,“判后观察团”还能有效预防衍生矛盾。
“王法官,我去刘明(化名)家里了解情况,结果碰到那一大家子人都在,感觉情况不太对劲。”近期,“判后观察员”法官助理马广源在定期回访时发现,一起法定继承纠纷似乎“结”外生枝,第一时间与承办法官王博沟通情况。
该案中,父亲去世后四名子女约定由照顾父母的二儿子刘明继承份额,其余三人放弃继承。但事后,其他子女担心母亲得不到妥善照顾,兄妹间再生嫌隙。王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各方当事人,一方面提醒刘明要切实负起主要的赡养责任,不要辜负其他兄弟姐妹的信任,另一方面建议其余子女定期回家探望、“监督”养老,但须理性沟通。
经过王博的多次劝导,最后一次“回访”的氛围明显轻松起来。刘明考虑到其他三兄妹依然定期给母亲赡养费,便主动向三兄妹各转了两万元的房屋折价补偿款。纠纷的火苗熄灭了,兄妹间的亲情又回来了。
记者了解到,针对涉家事、涉民生等特殊案件,在裁判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张家湾法庭将通过“判后观察团”机制及时回访,在持续关注当事人情绪的同时,有效杜绝衍生诉讼,使矛盾纠纷得到实质化解。
就这样,通过精细化的成效追踪,张家湾法庭“判后观察团”在“判后答疑”中耐心消除当事人心中的疑虑与郁结,实现对案件效果的长效跟踪,真正解开了群众的“法结”与“心结”;通过温情化的情绪关护,尤其是对特定案件的定期回访,持续传递司法温度。
“案件不能一判了之。”在孟强看来,一纸判决并非终点,“判后观察团”秉持如我在诉理念,推动当事人胜诉权益兑现从“对抗性强制”转向“协作式履行”,让当事人更快实现权利,从心底服判息诉,有效破解“程序终结而纠纷未了”的难题,推动“案结事了”向“事心双解”迈进,让公平正义的答卷更具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