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法治日报》2025年9月23日12版)
“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事后还可扫描‘监督码’对检查行为进行打分和评价。”近日,北京市怀柔区司法局喇叭沟门满族乡司法所制作涉企检查微视频,开展行政执法宣传活动,获商户点赞。
今年以来,北京市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突破口,从强化制度引领、坚持科技赋能、实行清单管理三个维度发力,有效预防和纠正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突出问题,并于5月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截至6月底,共有23.1万家企业被纳入‘无事不扰’清单,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3%;非现场检查占比超过60%,36%的涉企违法案件适用不予处罚或警告。”北京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说。
强化制度引领 杜绝任性检查
“请您扫描这个二维码,了解一下此次检查的检查人员和检查内容,同时还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几天前,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和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走进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执行“扫码报到、亮码通知、照单检查、问题反馈”闭环机制,仅用1小时就完成了全部检查,覆盖全部年度必检项。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仅向熟悉具体工作的普通员工了解情况,无需企业负责人全程陪同。这一改变,让企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生产经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检查主体混乱”问题,《意见》特别明确只有三类主体可以依法实施行政检查,即具有行政检查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明确禁止各类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检验检测等第三方机构实施行政检查,并严禁将行政检查交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临时工等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
针对随意检查、重复扰企等问题,《意见》加强统筹规划,要求各行政检查主体每年3月底前制定并公布年度检查计划,并由市、区人民政府对年度入企检查总量和检查频次上限进行控制。同时,全面推行“扫码报到、亮码通知、照单检查”制度,要求所有入企检查必须纳入北京市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统一通过系统生成检查码。检查人员开展入企检查时,除严格执行扫码要求外,还必须主动出示检查码并按照对应的检查单实施检查。
今年7月起,北京市在东城区、海淀区等10个区正式启动“综合查一次”试点工作,以“线上整合+线下协同”模式代替传统的多线协调模式,大幅降低人工沟通成本,进一步提升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效能。截至8月底,首批试点企业被检查量下降60%。
坚持科技赋能 实现无感监管
秋季新学期,在“中央厨房+”供餐模式改革推动下,北京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此外,依托“北京阳光餐饮”风险管控平台,通过对后厨违规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实现对全市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视化管理。
这是北京市坚持科技赋能、打造非现场监管体系的一个缩影。
《意见》明确,应积极采取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非现场方式实施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在消防领域,北京市消防救援局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动火作业点位建立全流程非现场监管体系,可实时采集温度、烟雾等数据,一旦检测到温度骤升或气体浓度超标,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在药品监管领域,监管部门依托AI技术,对药品批发、连锁总部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合规情况进行自动研判,处理速度较人工提升96倍。在建筑领域,人社部门依托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推动农民工工资欠薪治理从“被动清欠、线下监督”向“主动治欠、线上监管”升级。
今年以来,海淀区逐步整合电梯物联网监管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等21个区级非现场监管系统,开展非现场检查21.1万次,占比67.5%,问题发现率达18.6%。随着无感监管覆盖更多行业和领域,全市49个部门改变以往的“巡街式”“拉网式”监管模式,广泛采用AI视频巡查、数据比对、远程检查等非现场监管方式,显著降低企业备查成本。
实行清单管理 激发市场活力
为坚决防止“以罚代管”等行为,《意见》明确,应做好行政检查后续处置,对依法可以采用提醒、告知、劝阻、批评教育等方式实现执法效果的,不再实施行政处罚;需要责令限期改正的,应当明确改正方式、要求、期限并及时进行复查;符合免予处罚情形的,应当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目前,北京市共有近1000个行政处罚事项被纳入“轻违免罚”“初违慎罚”清单。
近日,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发现某餐厅未设置垃圾分类容器。经核查,该餐厅是初次违法且情节轻微,执法人员下达整改通知书,向餐厅负责人和员工讲解相关法律规定。两天后,餐厅完成整改,收到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
北京市充分发挥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属地综合研判结果,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大型企业总部等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让守信企业享受更多信用红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接下来,北京市将持续推进以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等为核心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严格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