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坐下来谈,多亏法官帮我们理清了思路!”近日,一场持续多日的涉企纠纷在通州区北苑街道综合治理中心协调会上迎来转机。通州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下沉基层,联合综治中心精准释法,推动某通讯公司与某物业公司从“势同水火”走向“协商和解”,为优化营商环境、化解基层矛盾提供了司法助力。
一通通报警电话,矛盾为何越闹越凶?
这场纠纷的核心,是双方对某写字楼弱电井等场所的管理权与使用权争议。通讯公司认为,物业公司擅自更换门锁、拒绝交付钥匙,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经济损失,于是多次报警要求处理;物业公司则坚持,他们是依照合同行使管理权,更换门锁是为了规范管理。双方各执一词,冲突逐渐激化,频频报警却始终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此前,通信公司曾以侵权纠纷为由将物业公司诉至法院,但法院经审理认为,该争议实质属于合同纠纷范畴,裁定驳回起诉,矛盾进一步陷入僵局。
法院联手综治中心,现场“把脉开方”
为打破僵局,北苑街道综治中心邀请通州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刘晓静、刘乙璞参与纠纷协调。面对怒气冲冲的双方代表,二人并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以“倾听者”身份梳理诉求,明确争议焦点,再以“释法者”角色逐步引导双方回归理性。
“物业公司管理权是合同赋予的,但行使管理权是否完全没有限制?通讯公司主张的使用权,又是不是有相应依据?”刘晓静通过关键问题,帮助双方厘清了权利义务边界。针对此前诉讼结果,刘乙璞详细解释了侵权纠纷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客观分析了协商、诉讼等不同解决途径的利弊,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渐渐平静下来,最终表示愿意重新思考解决方案。
同时,二人还针对通讯公司频繁报警的举动提醒:“报警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但反复报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同履行纠纷,反而可能加剧双方对立。当下协商,才是对企业影响最小、能实质化解矛盾的方式。”
从“坚决不妥协”到“愿意坐下来谈”
透彻的法律分析与中立的解决方案建议,让双方态度明显转变。通信公司当场表示将合理行权,不再频繁报警,物业公司也承诺将会对通讯公司的临时使用需求给予必要配合。双方初步达成共识,将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此次纠纷的成功调解,是通州法院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下沉综治中心,通州法院精准对接属地解纷需求,以专业法律知识助力矛盾源头化解,为构建和谐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