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聚焦辖区养老助餐点食品安全与规范建设,深入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行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召开磋商联席会等形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以公益诉讼检察履职办好养老“食”事,切实守护副中心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通州区现有“养老助餐点”210余个,涵盖养老机构、老年驿站、社会化餐饮企业等多种形式,具有数量大、覆盖广、形式多的特点,给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通州区检察院充分依托本院检察服务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各支部与各乡镇街道深入对接,组建“检察+网格”调研队伍,对全区养老助餐点开展“拉网式”摸排,通过现场勘查、走访入户、服务问需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为切实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养老助餐、食品安全等问题夯实实证基础。
围绕前期调研情况,办案人员系统梳理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场所环境卫生、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11类问题清单,经进一步核查,发现部分养老助餐点存在健康证过期、食品留样不规范、进货查验记录缺失、公示证照信息不全等问题。
对此,通州区检察院以制发检察建议、召开磋商联席会等形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对涉案点位依法处理,同时加强动态监管,做实养老助餐点台账化管理,以点带面对全区老年人集中用餐场所开展全面检查,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就案件反映的食品安全、运营不规范等问题集中开展监督检查,督促食品经营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各部门联合建立食品安全协同监管机制,畅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工地食堂等数据共享渠道,严格把控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人员健康管理等关键环节,通过深化部门协同、数据互通,切实保障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
截至目前,此次协同治理已实现22家养老助餐问题点位的规范整改,全区39家养老机构、210余处“养老助餐点”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并作为重点业态落实长效监督治理,为副中心老年人的“餐桌上的幸福”筑牢了安全屏障。
文/董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