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官,天然气制氢项目融资已经在顺利推进!”秋风拂过,带来一阵阵寒意,某公司副总经理韩某在北京金融法院法官张泽华回访时高兴地说道。
而这笑容背后,是北京金融法院利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为一家民营企业解困的故事。
作为华北地区氢能产业链的“领头羊”,这家企业手握多项荣誉。可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企业陷入困境。
“是担保公司出了问题,没法代偿,好几家银行的贷款集中到期,我们一下就周转不开了。”韩某回忆道。其中一家银行已经起诉,要求该公司偿还500万余元本金及利息。一审法院判决公司还款,公司不服,于2025年3月上诉至北京金融法院。
庭前谈话中,张泽华发现了案件的症结所在。
公司这边,现金流暂时短缺是事实,但其年均营收过亿,发展前景良好,调解意愿强烈;银行这边,一心等着二审判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态度坚决。
“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事,还关系到绿色产能和区域发展。”张泽华在卷宗上重重画了个圈。
张泽华想着尽力为公司争取一线生机,只要公司能活,债务的偿还只是时间问题。
“法官,不是我们不想调解,是他们实在没钱还啊!”银行的代理律师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疲惫。
公司一方律师语带恳求:“我们正在谈新一轮融资,项目前景真的好,就差个缓冲期!一旦逼太紧,公司垮了,银行的钱可能也拿不回啊!”
张泽华立即把情况汇报给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该院副院长薛峰带领工作室成员认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双方之间问题根源在于没有信任基础。
“启动工作室机制,让双方重新建立信任!”薛峰果断作出决策。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是北京金融法院与市工商联联合成立的纠纷化解平台,通过引入专家调解员、搭建协商平台等举措重塑当事人之间信任与信用,赋能企业发展。该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额311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专家团队立即介入,再次尝试组织调解。这一次,他们拿着行业报告,向银行解释某公司的氢能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具有较好前景。同时,他们又明确告知某公司拿出具体还款计划,让银行看到诚意,才有谈下去的可能。
然而,调解还是一度陷入僵局,公司方案没有得到银行认可。
“要不试试‘分期还款,逐步解封’?”工作室负责人雷运龙提出个新思路。顺着这个思路,几轮磋商下来,方案逐渐清晰:公司分期还款,每完成一期还款,银行相应解封一个被冻结账户。
最终,方案得到了银行的认可。今年5月19日,正值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前夕,调解书正式签署。
6月初,银行就收到了首笔还款。“既没坏账,又没丢了这优质客户,这调解值!”银行法务部负责人说。
“这次调解,让我们公司的债务结构更加优化,后续我们也将合理规划还款安排,确保现金流平稳。太感谢法院了!”韩某表示。
如今,某公司渐渐走出经营困境,厂房里又恢复了往日忙碌的节奏……
记者 赵岩 本报通讯员 房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