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北京谱写新时代首都守法普法新篇章

本站发表时间:[2025-11-14]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八五”普法以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首都实际,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文化浸润、普治并举,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守法普法新篇章。
  【典型案例】“解决民商事纠纷,除了诉讼,还有其他途径吗?”“与诉讼相比,商事仲裁有哪些优势?”“仲裁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吗?”
  在今年5月举办的北京市“送法进企业 典亮中关村”主题普法活动现场,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正在详细讲解仲裁知识。
  “充分运用简易程序,持续降低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时间和费用成本”“除了商事仲裁之外,北仲还为当事人提供争议预防化解、独立商事调解、国际投资仲裁等多元化争议解决服务”……一番话下来,立刻吸引了80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关注。
  “没想到除了打官司,还能申请仲裁”“关键是仲裁节省时间,效率还高”“讲座结束后我要咨询一下如何解决商业纠纷”……参加讲座的企业家低声交流着。
  讲座结束后,这些企业家的热情依旧高涨,不少人聚在一起扫二维码关注“北京仲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还有不少人继续咨询问题。
  这场活动是“北京普法·名家大讲堂”的首场讲座,也是北京市精准普法的一个缩影,实现了优质法治资源与强烈普法需求的精准对接。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中关村汇集了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资源聚集地,对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的需求特别强烈和集中。
  当天的活动还邀请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围绕民法典与企业相关内容以及解决企业纠纷等进行授课。此外,活动现场设立咨询台、服务点,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纷纷到场,为企业家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面对如此丰富的“法治大餐”,企业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收获满满。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送法上门”与“问需于企”双轨并行,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核心,构建高效普法体系,通过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围绕“惠企增效、助企纾困、润企赋能”推出举办“企业法律大讲堂”、开展“法治体检”等16项举措,联动各区各部门形成企业普法大格局。
  从一场场“问准需求、讲透干货”的现场讲座,到一套套“系统推进、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北京市以精准普法破解企业法律困惑,将普法工作做到企业心坎上,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动能。
  【成绩单】北京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建设工作首要任务,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八进活动,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加强顶层设计,制度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制发第四批《北京市普法责任制清单》,覆盖单位达100个。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出台《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建立普法责任制履职报告评议制度,结合“八五”普法中期验收工作,对40家普法责任制单位开展普法责任制履职报告评议。
  ——持续将普法工作纳入“平安北京”建设考核,推动16区、100多家市级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
  加强精准施策,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
  ——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2024年,全市16个区、58个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机构和343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按时完成述法。
  ——组建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15所在京高校组成的“北京市大学生法治宣讲团”。
  ——常态化开展“普法育未来”和“星光自护”活动近3000场。每年组织全市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累计答题超400万次。
  坚持服务大局,主题普法活动纵深开展。
  ——围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展“迎接二十大 送法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8000余场。
  ——累计开展宪法、民法典主题宣传活动4万余场。
  ——举办北京市“宪法知识竞赛”“法治文艺大赛”“我(们)的法治故事”征集评选活动等,年均参与人数超200万人次。
  ——打造大型普法日播电视节目《民法典通解通读》,连续播出1000余期,发布短视频6000多条,微博话题阅读量2.1亿人次,日活跃量30万。
  ——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开展“迎接冬奥 法治同行”系列宣传活动1400余场,参与群众50万人次。
  ——创建覆盖全市3200多个社区、1500多所大中小学校、300余家医院的反诈志愿队伍,组建1万余人的交通劝导队。
  ——全市法院建立普法驿站614个,千名法官普法宣传服务队1022人,开展首都法官京法巡回讲堂普法活动10500余场。
  坚持以文化人,法治文化繁荣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法治宣传教育阵地8个,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99个,区级法治宣传教育阵地121个,每个社区(村)至少有1个法治宣传阵地。
  ——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高标准建成北京市宪法宣传教育基地,日均接待超1万名读者游客。
  ——连续3年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活动,征集作品2000余部,其中17部作品获全国奖项。
  ——构建公共交通移动传播平台,包含16条地铁线路、600余条公交线路的上万块电子屏幕,打造移动普法阵地。
  ——首都普法新媒体矩阵逐步发展壮大,“北京普法”年均阅读量保持2000万人次。
  ——依托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大、使用频率高、流动性强等特点,将全市80万辆共享单车语音播报作为普法宣传的有效载体,触达人群上亿人次。
  坚持实践引领,依法治理纵深推进。
  ——制定《北京市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培养“法律明白人”1.5万名,实现了每个行政村至少3名“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八五”普法期间,34个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被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90个。
  ——深化“依法治校”,全面开展大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成法治副校长市级示范培训,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
  ——统筹组建包括105家市属单位、高校、媒体、平台企业的首都网络普法联盟。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网络普法活动200余场,覆盖人群超百亿人次。
  记者 蔡长春 徐伟伦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