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或是风雨中,有她上门走访的足迹;
法庭上或者调解室里,有她扶弱济困的柔情。
在石景山法院张文华的调解室里,层层叠叠地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一面锦旗就是一个为民解忧的故事,一面锦旗就是一声道不尽的感激与肯定。
从张主任到张调解员:
三十七年初心不变
从居委会主任到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张文华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1974年,20岁的张文华始任吉林省九台市某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经历过学大寨、修梯田、改水利、下乡包队、田间劳作……,年轻时的工作经历铸造了张文华刚柔并济、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右一为张文华在为社区治安管理员开会)
1983年来京后,张文华担任石景山区老古城前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9年。跑腿入户、劝和解纷,张文华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将群众工作做好做实。
(右一为张文华,参加北京卫视《第三调解室》节目录制)
自2004年起,张文华被选任为石景山区法院人民陪审员,2010年起担任诉前调解员一职。从张主任到张调解员,角色变了,但为群众解忧的初心却始终如一。
(张文华在调解)
一有时间,张文华就会拿起法条和案例研读,她总说,“调解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扎实的法律功底才能保证处理的每一起案件经得起琢磨,才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66岁的张文华每天坚持记录学法心得、工作领悟,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她对调解员工作的热爱,也记录着她不变的服务于民的初心。
投身棚户区改造一线
助搬助迁解纠纷
因石景山区涉及冬奥服务保障及新首钢开发建设等重点工程,石景山法院委派张文华赴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拆迁等重大项目一线,负责群众纠纷调解工作。
棚改拆迁项目中,面对情绪激动的拆迁户或是因房产分割产生纠纷的家庭,张文华多次上门走访、了解群众诉求,梳理矛盾争议。她总是言辞柔和,先稳定好当事人情绪,再耐心细致地为当事人答疑解惑。她就像是一阵和煦的春风,以温柔的吹拂抚慰焦躁的人心。
2019年11月的一天,一对50多岁的姐妹吵吵嚷嚷的走进了张文华在征拆现场办公点,两个人红着脸扯着嗓子争辩着,时不时互相推搡,身后跟了一群劝架的邻居。张文华见状耐心劝走围观的群众,把姐俩请进屋,倒了两杯热水放在桌上说:“天冷,先喝口水暖和暖和,咱慢慢说”。原来这对姐妹因为已故母亲的房屋征拆产生矛盾,姐姐主张二人均分,而妹妹认为自己长期照顾老人,房屋维修时又曾出资帮助,所以要求多分,双方协商不成,吵得不可开交。了解情况后,张文华分别进行心理疏导,两姐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慢慢聊起儿时打闹趣事,二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通过接下来长达两天的耐心劝说、讲理叙情,两姐妹达成了和解协议,一起来到了张文华的办公室,给她送来了一面锦旗,称赞她“倾心调解化民忧,冬日艳阳暖人心”。
在张文华的调解下,多起因改造征迁引发的房屋所有权纠纷、继承纠纷、分家析产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张文华在调解)
疫情期间不停歇
“隔空”调解化纠纷
张某和王某曾系多年好友,后因王某家中幼子生病,向张某借款18万元,但张某向王某要求还款时,王某却多次拖延,后来甚至不再接听张某的电话。情急之下,张某将王某一纸诉至法院。
张文华拿到案卷后,第一时间给王某打电话,王某以家中有事、路途遥远为由不肯到法院领取法律文书,也拒不配合调解工作。对多次“爽约”的王某,张文华依然没有放弃调解。她再一次拨通王某的电话,既没有催促当事人到院,也没有询问案件情况,而是和王某聊起了家常。“孩子的病现在怎么样了?康复得如何?您家里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开销都用在什么地方?”她关切地询问着,王某逐一作答。这一问一答间,王某的戒备心理也放松了。当再提到张某时,王某终于开了口:“张调解员,我不是不认这个钱,当时孩子生病,人家二话不说就把钱借给了我。现在人家有急用,我本应该第一时间还上,可是孩子生病开销大,我爱人照顾孩子没有工作,疫情期间我停工在家,工资也比较少。我也想还,但是确实没有还款能力。我没想赖这个钱,可是现在没脸面对他呀!”
了解到被告的想法后,张文华拨通了原告的电话,起初原告态度坚决,要求被告必须在一个月内还清欠款,张文华把被告家的境况向原告详细说明,并提议三方一起视频连线。视频一头,王某的孩子看着张某叫道“叔叔,叔叔”,张某的脸上也出现了关切和宠爱的表情。两个人聊起往事,态度逐渐缓和,在张文华的努力下,二人达成了调解协议。
一个月后,拿到第一笔还款的张某给张文华打来了电话:“张大姐,您真称得上敬业正直,为民解困。感谢您!”
自2010年任石景山法院诉前特邀调解员以来,张文华共处理民商事案件3500余件。仅2019年,张文华受理诉前调解案件377件,涉案标的达4192万元。
胸中有丘壑,脚下便有了路。张文华便是如此,服务于民的初心深植于思想中,脚下的步子便更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