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面孔

朱建娜: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

本站发表时间:[2021-01-25] 来源:顺义法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为表彰先进、激励队伍,对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优秀法官”和“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同志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
  从2008年走入法院至今,12年冬去春来,她因热爱而甘于坚守,秉持公心,收获民心;12载寒来暑往,她因责任而勇于担当,勤勉钻研,阔步向前。
  恢弘的法槌声中,她公正裁判,解“法结”更解“心结”;她把天平放在心里,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
  她是全国优秀法官——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今天我们带您走进她的故事。
  缘起笃实 
  小朱,是个零差错的好书记员
  2008年,朱建娜入职顺义法院,成为时任民三庭副庭长涂长江的书记员。记录庭审、校对判决、送达文书······书记员承担着诸多繁琐的工作。她意识到这份表面简单基础实则必不可少的工作,恰恰是实现“法官梦”的必经之路,直接影响着案件审判的质效。
  校对文书时,朱建娜不追求一目十行的速度,她习惯手握一支铅笔,每个短语一条斜杠,划满各种小记号;送达文书时,不催促当事人匆忙签字,她带着一本卷宗,等待之余标记卷宗页码,给当事人更多的时间看判决,同时解答他们的内心疑惑。
  零差错可以说是书记员工作的最高标准,“小朱就是一个‘零差错’的好书记员,那时我清楚地看到了她未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法官的样子。”一向严厉的涂庭长,骄傲地称赞小朱这个优秀徒弟。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从审判员到立案庭副庭长,“零差错”的习惯让朱建娜一步步走得踏实、笃定。
  共情之源
  越对人民群众有感情,越要克制冷静
  “审理侵权案件的法官,离人们的痛苦是那么那么近”,朱建娜说,“你越对人民群众有感情,越要冷静,把自己的那份共情深深埋在心里。只有保持足够的冷静与克制,才能保证判决公正。”
  “我就带孩子来补个牙,孩子怎么就没了呢?”痛失独子的母亲泣不成声。2015年10月,母亲带着三岁的儿子去某医院补牙,医生要求母亲在治疗室外等待。十几分钟内,孩子从嚎啕大哭到鸦雀无声,母亲最终等来的是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称患儿为心脏骤停,死亡原因不明。
  进入诉讼程序后,案件的第一个难点落在了司法鉴定程序上。为精准判断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得到尸检结果以确定医疗过错。然而,经历着丧子之痛的母亲无法接受尸检,激动地向朱建娜哭诉内心的悲痛、怨气、自责,以及与孩子之间的点滴回忆。待原告情绪稳定,朱建娜说:“我也是一位母亲,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非常懂您此时的心痛。如果您想讨回公道,我们必须先清楚孩子的死因,这依赖于尸检结果,时间拖得越长,对事实认定越不利。”听着朱建娜详细解释尸检程序,原告终于含泪提交了尸检申请书。
  朱建娜积极与鉴定机构沟通,最终鉴定意见书认定男童符合气道异物(棉球)堵塞所致窒息死亡。被告医院认可并同意承担百分之百的赔偿责任。
  但是,死亡赔偿金额成了第二个争议点,被告医院不接受原告提出的赔偿金额。朱建娜和医院负责人反复协调:“医患纠纷的处理并不只是关乎您一家医院的利益,于社会而言,医院此次的态度代表着医疗行业对此类医疗事故的整体态度。仅仅三岁的患儿,未来的发展本具有无限可能,于家属而言,失去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医院若能主动退一步,展示真正的医者仁心,从长远发展来看,才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在朱建娜的反复沟通下,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了一致意见。收到赔偿款后,原告家属再次来到法院,向朱建娜赠送锦旗。“当事人能够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特别不容易,那一刻,不仅是他们在感激你,我自己也特别感谢他们,给我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共鸣!”
  正义之圆 
  以法律为半径,维护人民的权益
  “司法是法官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既懂得法律,又懂得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判好案子。”
  这是一起父子二人起诉孩子舅舅的案件,2005年,孩子外祖父的宅基地拆迁,当时生活在外地的原告一家并不知情,相关拆迁协议均由孩子舅舅一人签署,房产全部由舅舅获得。多年后,孩子母亲去世,原告父子俩回到顺义,却无法要回属于母亲的房产,无奈之下将舅舅告上法庭。
  此案权利义务关系看似比较清晰,根据拆迁协议、宅基地登记卡、购房发票等书面证据,房屋应当归被告舅舅所有。但朱建娜注意到了48份村民提交的支持原告诉求的联名请愿书,她意识到案件绝对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
  然而,宅基地拆迁已久,拆迁协议中仅有寥寥数语的原则性规定。为还原事实真相,朱建娜多次走访村委会、镇政府、开发商,但因时间久远,证据链残缺,调查工作毫无头绪。原告父子无数次到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胜诉更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份执念,此案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加激烈的矛盾。面对心急如焚的父子,朱建娜真诚地告知:“请放心,我比你们更希望纠纷能尽快解决。”
  朱建娜逐页逐条查找拆迁档案,一字一句地研究拆迁协议,发现协议中的原则性条款实则内涵丰富:“根据原房面积、结合人口结构,本着分得开、住得下的原则。。。。。。”她理性推断,当年的拆迁政策考虑了家庭人口情况,原告孩子母亲当时作为未成年子女,且作为房屋拆迁时唯一拥有本村户口的家庭成员,理应是涉案宅基地的使用权人之一,而被告舅舅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证时已经是城镇户口,取得房产实质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看清深层次的实质利益分配规律后,朱建娜果断地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官绝不仅仅是在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而是更应当透过法律问题,尽全力解决困扰群众的社会问题。”公正的司法裁判不只是依赖证据的表象信息,作出法律框架内正确的法律适用,而是要关注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背后的实质生活问题,寻求更多元的方式帮助群众从根源上化解矛盾与纠纷。这与诉源治理司法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探求本源
  法律问题的背后,是人民的生活
  “好的法官是用一个个案子喂出来的。”对朱建娜来说,大量的一审案件虽是工作压力,但也是启发诉源治理思路的宝贵资源。面对立案庭不断攀升的物业纠纷案件,朱建娜发现,若仅通过司法裁判的方式,虽然化解了个案纠纷,但往往难以触及根本,案结事不了的问题逐渐凸显。在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同时,朱建娜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头治理问题。
  朱建娜带领团队钻研近20年间物业案件,撰写了《顺义法院关于物业纠纷案件诉源治理的调研报告》,深入分析成诉原因并提出对策,从原计划的2000字,到4000字、8000字······再到最终版的4万字,内心最初的困惑,在一步步逻辑推理中、一点点素材积累后,逐渐明晰。
  同时,朱建娜带领团队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指导实践,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结合12368人工语音诉讼服务热线与“吹哨报到”机制,建立诉源治理司法需求响应服务机制,协同住建委、居委会、业委会等各方力量调解矛盾,力求从源头处化解纠纷。2020年,顺义法院上半年物业纠纷同比下降八成,除了疫情因素外,诉源治理工作功不可没。
  元气满满
  爱与责任,赋予了我无限能量
  作为支部副书记,朱建娜充分利用法官会议、合议案件等日常工作时间,带领干警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小朱姐就是一个超长待机、永远百分之百电量的机器人!”“她像是被赋予了超能力,不知疲倦地持续输出能量”。其实,这一切“不寻常”的秘密,源自朱建娜对司法事业狂热的爱与责任。
  她是直面难题的“大学霸”。
  “没有她不会办的案子,只有她没办过的案子。”调解员亢师傅频频称赞。丝毫不懂医学知识的朱建娜,为了弄懂“五年生存率”这个医学概念与法律上确定死亡赔偿金时的赔偿年限之间的关系,开始攻读厚达一千八百多页的《现代肿瘤学》著作,检索大量论文以及询问相关专业医生。久病成医,久审亦成医。“甲胎蛋白、环中枢颈髓损伤、脊椎棘突骨折······”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张口就来,看完病历基本已经大致推出伤残等级,一幅人体骨骼图深深牢记于朱建娜的心中。
  她是坚持不懈的“研究员”。
  “论文、调研、案例是自身精进专业素养的过程,更是法官追求裁判公正的衍生物。”朱建娜撰写的邵某诉贾某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被评为北京法院第25号参阅案例。为全面解答“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中‘第三者’范围”的难点问题,她从全国法院的文书库中搜集不同的裁判观点,分析相关保险法律规定、保险合同约定、侵权法基本法理精神、学界权威观点等,最终得出裁判结论。她深入思考“车辆所有人的责任形态”“商业三者险免责条款效力”等问题,执笔的两篇论文均获得获得了全国法院第二十九届学术论文讨论会二等奖。
  但她说:“我只是一个人民法官。”
  全国优秀法官、北京法院民事审判业务标兵、北京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法院优秀速裁团队、个人三等功两次······朱建娜并不在乎荣誉的多与少,因为在她心中,再多的荣誉都无法超越“人民法官”这个称号赋予自己的责任和分量。
  一槌千钧,法在民心,十余年如一日,她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诠释大爱。胸怀正义、刚正不阿,敢于担当,只要身披法袍,朱建娜就会坚持无限贴近人民的内心,让人民群众在生活里总能看到法治之光!

 


[供稿单位:顺义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