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物

“最美基层环保人”左树强:为北京蓝天坚持22年

本站发表时间:[2018-07-1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下午两点十分,延庆区环保局一层东南角,不到十米长的走廊连接着四个办公室,这里是监察队的工作区域。

  监察队长左树强刚接到一个协办的请求,他准备动身出现场。在走廊里,他被一个戴安全帽的工头拦住了:“这是甲方刚才发过来的我们这个项目的环评,您看一下。”

  原来,当天上午施工地所在属地政府发函举报该处打桩施工产生的污泥流入了河道,监察队到达现场后要求施工方提供环评报告,施工方却无法当场拿出。

  下午,施工方从甲方拿到环评报告,送来监察队审核。左树强仔细地查阅着环评报告,“我们得看环评报告里是怎么要求的,但这份报告里并没有明确写他们应该怎么处理施工产生的污染物,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将后续调查布置下去,左树强快步向外走去:井庄镇疑出现污水污染河床的情况,镇政府请求监察队协办。执法车迅速发动,向十多公里外的井庄镇驶去。

  这是“最美基层环保人”左树强在延庆区环保局工作的第22个年头。这样的外勤,他已出过无数次。

  出外勤 

  永远与“污”相连 

  1月10日,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大风在车窗外呼啸。

  二十分钟的车程后,左树强一行人到达了井庄镇柳沟村东头。停在路边的一辆吸污车正在作业,轰鸣的机器声与风声混杂,人们必须吼着说话才能进行交流。

  “污水就是从这个井里漫出来的,流得到处都是。”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高声向左树强介绍,“您看这后面是村里正在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但是管道还没建完,这个井就是现在的终点了,污水抽排不及时,所以就漫出来了。”

  左树强走近井边看了看,“井内壁是水泥,不渗水,污水多了自然就溢出了。咱们去看看是否有污染河床的情况。”

  横流的污水在寒冷的天气下已经结冰,左树强与执法队员顺着农田上的冰面一路往东走,并未发现河床,“没有污染河床,但是有污染耕地的情况。”

  顶着寒风,左树强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沟通处理意见:“村里的污水处理工程没有走完,我们没有权力去命令人家加快工程,只能是协调水务部门勤来抽污水了。”

  “这是个镇政府主办我们协办的案子,因为是一个农村污水处理的事情,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我们能起的作用比较少,如果这是一个企业在污水直排,我们能起的作用就多了,要看看它违反了哪条法律、适用哪种处罚。”

  回程的车上,左树强详细讲解着方才的案子,“我们监察队是对固定污染源进行监管,包括畜牧养殖场、餐馆等经营场所、工业企业、工地等,可能面临的有养殖场的臭味、工地的扬尘,环保工作永远是与‘污’字相连的。”

  内沟通 

  让受罚者心服口服 

  “您是左队长吗?我是咱们这儿的商户,我找您好几次了!”刚回到局里没多久,左树强就被一名女店主“堵”在了办公室里。

  “您先坐,您有什么问题?”

  “我是做麻辣香锅的,上回检测油烟排放,我们又超标了,要罚款。我们明明新装了油烟净化器,检测那两天也是重新清洗过的,怎么会又超标了呢?”女店主问道。“净化器,我寻思说装个好的,就买了900元的。他还承诺我一定能检测达标呢!”

  左树强笑了,“您这又是辣椒又是油的,这900块钱的净化器,不说是最差的也是很差的了,天天清洗也达标不了!”

  女店主解释,因为饭店面临拆迁,所以不想在净化器上投入太多。

  左树强摇头:“你们拆迁与否,跟环保执法也没有什么关系。您要是还打算经营,就先别考虑拆迁这事儿。”

  “小本买卖,真是禁不起这么罚。”女店主叹道,“这回能不能不罚了?”

  “你要正常经营,就要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你排放超标了就是违法,就要接受处罚。”左树强说,“不处罚这事儿我真做不了主,如果每个人都来找我说两句,我这就没法干了。”

  没能免除处罚,女店主很沮丧,左树强解释道:“油烟是北京空气污染的一大来源,从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北京督查以来,我们对油烟进行了大面积监测,绝不是针对谁。总有人不服或者想说情,但这个口子是绝对不能开的。”

  忆从前 

  有名的“产品经理” 

  “你别看我这现在处理事情挺顺的,刚调过来的半年,整个都是稀里糊涂的。”左树强2016年9月调任至监察队担任队长,工作重心从现场执法转为案头工作和协调工作。

  在此之前的六年,担任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站长的他是个天天在外被风吹雨打的男子。

  在他心中,那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产的时期。

  “搞车那会儿,大家都刚起步,可以创新的东西很多,我们也确实做出了很多在北京市领先的东西。”延庆是西北的最大进京口,在进京口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大货车进行处罚就是从延庆开始的。

  刚开始在尾气检测站对机动车排放进行管理时,纯靠手工劳动,工作量极大,左树强有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思路,但不具备程序员的专业能力。

  而当时新入职的一位学计算机的年轻同事桂文荣,补齐了这块技术短板,做出了当时在全市领先的流动污染源监管信息管理系统。

  学农出身的左树强能当好信息系统的“产品经理”,与他二十多年在工作中的积累是分不开的:2009年延庆区环保局建设监控中心时,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构架是由在监测站干了十年的左树强设计的。

  说现在 

  压力和希望并存 

  2016年9月,挥别了带来荣誉的旧岗位,在新岗位上他遇到了新的挑战:“管车依据的法律就两条,一个是排放超标,一个是不正常使用,违反了就处罚。但是固定源监管要复杂很多,常用的法律有几百条,很多案子这边也靠得上、那边也靠得上,该往哪边靠就需要你每个案子都了解得非常细致。经过环保部一次培训、出去督查两次之后,我才‘活明白了’。”

  延庆区地域宽广,农业污染、自然保护区比较多,在熟悉工作之后,左树强就面临着人手不足的问题。

  “去年七月前只有四个人,今年来了八个刚毕业的生瓜蛋,都得一点点在执法中教。基层环保真的不容易,执法工作大部分还是基层人员在做,但编制、人手都太少了,活儿干不完,就得加班加点。”

  工作压力让左树强无暇顾及家庭,前几天女儿想让他送去学校,他身体不舒服,但女儿从没提过这样的要求,所以他答应了,“结果姑娘说,我不喜欢别人勉强答应我,当时那个心情啊。”

  “我们面对的环境问题是多年积累的,现在国家下这么大决心要扭转这个局面,政府、企业在痛,我们基层环保人也是一样。现在真是把工作当事业来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这个事业可能会面临不合理的待遇和压力,这个过程是很难受的,但就像今年冬天北京的蓝天一样,还是能看到美好的前景,大伙儿都得坚持。”左树强说。

  本报记者 白歌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