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栗国春法官。
我叫栗国春,是一名从事了20年执行工作的老执行法官。
从99年进入执行庭开始,我经历了三次“执行会战”,见证了执行法官们披星戴月、挑灯夜战的那些日日夜夜,自己也随着一次次的攻坚、誓师和鏖战,告别了青春、沉淀了岁月。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我和执行的“那些年、那些事儿”。1999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下,全国法院系统开展了第一次“解决执行难”活动,史称“执行年”。房山法院响应号召,积极组织,从各个派出法庭抽调干警,组成了房山法院执行庭。就在那一年,我离开河北法庭,成为执行庭的一员。
那时的执行庭,就像一个刚刚落地的婴儿,是“审执分开”的第一次尝试,更标志着法院工作的全新局面,对我来说,是和执行结缘的开始。全庭40多名执行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清理积案工作,在没有“线上”手段的当时,全庭靠着一个人、两条腿、几台车,硬是将200多个积压多年无法执行的判决书一一兑现了。虽然和现在各种高科技手段辅助下的执行效率相比,200多件案子并不算多,但那段日子却让我们尤其记忆深刻:崎岖的山路、抛锚的车辆、村民的不理解、老赖的狡猾,加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群众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欠缺……往往几个案子办下来,有的同志累病了、有的负伤了、有人不知吃过多少回闭门羹,有人自掏腰包接济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即使这样,1999年的冬天格外的温暖和有收获,执行庭圆满完成了最高法院的执行部署,自此,房山法院执行工作开始了阔步向前的发展进程。
转眼到了2009年,随着10年的社会发展和案件积累,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法院共同牵头开展“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那时的我已经是执行三庭庭长,见证了10年间执行环境的大大改变:执行手段更加多元、有力,各单位、政府机关的协调配合也更加顺畅,车辆、后勤、经费等保障也更加到位。那一年,执行局和各部门抽调的干警,一年内清理了500多件“骨头案”“老赖案”,将清单积案全部消灭,干警群情振奋,群众拍手叫好!那时的我特别感慨:作为一名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公平正义得到实现,让法律的威严得到维护,心里感到特别特别自豪!也就在那一年,我悄悄在心里立下一个志愿——“我愿意把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都留在执行庭,都留在执行的路上!”好像就是昨天许下的誓言,今天就得以实现,2019年距离上一次“清积”行动又过去了10年。就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用2到3年解决执行难”的承诺到了攻坚的阶段。
过去的365天,执行局的全体干警体验到了打击老赖、打击拒执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司法改革后重新科学组建的执行团队、执行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升、执行宣传的与时俱进、社会机构的一致认可和通力协作,加上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让“老赖”无处遁形!执行工作走进了司法改革新时代的春天!虽然我们仍然是三餐不定、日夜颠倒,虽然有时候面对执行不能的案件,仍然让我们焦心如焚……但是手握单兵执行器、听着对讲机的情况通报、遥控无人机勘察执行现场、围坐指挥中心从多角度切换观察视角,以及动动鼠标的在线查扣、有力的失信被执行人管束措施,都让我们攻克执行难题的信心大增!
以前认为只有年轻干警们才懂的高科技,现在我也要抓紧学习、尽快跟上,因为现在的执行工作,正经历着一次科技洗礼下的彻底改变,更是一次构建制度、完善体系的革命性发展。
3次活动,2个十年,执行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我和执行的缘分,也倏忽走过了20年。执行工作带给我太多太多感受,有头顶烈日的汗水、有面对困境的坚定、有身被荣誉的自豪。但更多的是那份多年相伴的牵挂——执行工作的每一个小变化,就像胸前的法徽一样,连接着我呼吸,共振着我的心跳。
2019,我们的20年,我和执行的“前世今生”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