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一位师姐,每个周末都会跑很远,到“工友之家”做义工。不管时节严寒酷暑,天气雨雪风霜,读研的三年时间里,她几乎从未间断过。本来是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说话柔声细语,笑起来腼腆害羞,这样一个小小的身体里,却藏着如此温暖又坚韧的能量。
受她影响,我们专业很多人都去做过义工,我也曾跟着去过几次,但是后来,就因为种种的事情耽搁下来了。说是太忙,其实不过是因为懒,懒得路途的奔波和劳动的辛苦。自己去做才发现,牺牲每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到社区服务,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从此对这位师姐更多了一分敬佩,想起那些短暂相处的义工工友们,心里也总有一丝惭愧。
工作之后,住在了单位附近的社区,社区环境还不错,但总还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有时候楼下垃圾桶迟迟没有人收,有时候楼道里堆满了自行车和其他杂物,有时候社区居民家养的宠物在草坪里大小便,或者吵到自己休息,等等。种种乱象的存在既有碍心情,又给生活带来了不便,我曾经向物业反映问题,但是他们的处理经常迟到,而且整顿不久就又恢复了原样。渐渐的,我也就听之任之了,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自己为居住的这个社区做点什么。
毕竟,在北京这样一个偌大而匆忙的城市,每个人的身份好像都只是一个打工者,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单位与住处的两点一线来去匆匆,生活轨迹稳固而坚硬,不蔓不枝。在居住的社区里我只是心安理得地扮演一个居民的角色,等待着社区的问题被管理者修复,读书时一腔做志愿服务的热忱,到这时候竟然荡然无存了。就像有些话换了角色,换了语境,换了对象,就再也说不出口。而居住的社区,也似乎不是我的家,只是一栋栋高楼,一片陌生的、属于别人的万家灯火。
4月份,接到单位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通知,要求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的社区党支部报到。报到完成之后,开始组织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做志愿服务。清扫社区,处理垃圾,整理乱停放的自行车,帮助老人清洗维修家电,跟养宠物的邻居讲讲注意文明养猫养狗,向过往居民普及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来自各个不同工作单位、不同职业身份的党员走到一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我们居住的这个社区做点小事。活动现场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恍若隔世,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做义工时的场景。身边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每天碰面却一副扑克脸的陌生人,我们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邻居,就像我自小长大的小城,一栋家属楼里彼此熟识的邻里。我们微笑寒暄,聊聊各自的工作,留下联系方式,从此成为相识的朋友。
那天忙碌完回去之后,虽然身体疲惫,心里却雀跃着满足和欣喜,为小区环境焕然一新,为新结识的朋友,也为几年前自己半途而废的义工活动。“双报到”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践行党员职责的行动,也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热心人,重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平台。我忽然发现,想做的事,从来都不必等某个时间,等某个地点,或者等一个仪式感,最合适的时间就是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就是身边。想起来一句早在网上烂大街了的鸡汤——“心若向阳,何必远方”。笑一笑,却发现正是这个道理。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去做志愿服务,去帮助别人,去成为一个那位师姐那种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人?如果有的话,就从身边开始吧,为你居住的社区,做一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