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不知怎的,一有闲暇,便不由自主的回忆起父亲曾说过的话,并总能从中琢磨出点味道。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为人厚道,待人诚恳热情,一辈子的农村生活,悟出和积累了很多诙谐幽默、积极向上的语言,且易记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耐人寻味。
记得第一次听父亲说的那句口头禅,还是上小学五年级时。那是一个星期天,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到很远的山坡地里拔草,由于是散播的谷子,无法使用锄头,只好用双手直接去拔了。我抬头一看,啊!好大的一片,立时心里就打憷了,父亲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眼是懒蛋,手是好汉。”果不其然,在父亲的带领下,不到半天功夫,就将谷地里的杂草拔得一干二净。这件事,从那时起就为我以后做任何工作奠定了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三年困难时期,有糠菜半年粮之说。那个年代,每个家庭人口都很多,又没有什么副食,大都是寅吃卯粮,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紧紧巴巴,当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大肚户”。那时,我家八口人,男孩子又多,可口粮却能接济到来年秋收,这得益于我父亲常说的:“一顿一人省几口,一年下来省几斗”;“节省由囤口,必须要持久;细水能长流,吃穿就不愁。”父亲带头勤俭节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一粒粮我都非常珍惜。随着农村政策的改革,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人处世,父亲也有讲究,他时常嘱咐我们:“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按照父亲说的去做还真应验,我从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到退休后的今天,从未与同事、跟领导吵过架、顶过嘴、闹过别扭。与年轻的同事碰面我都有礼貌的打个招呼,彼此获得的是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它使文明和谐的氛围时时萦绕在身边 。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这句话乍听起来,还真有点神秘。父亲用这句话告诫我们,人的愿望就是要争气,佛得愿望是有人供奉香火。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用这些愿望支撑着,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勇往直前,不懈地追求,才能做到有所作为,有所收获。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那么,别人怎么会瞧得起你。
“夹着尾巴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父亲用浅显的话语解释说:“如果有一条狗,整天翘着尾巴在人群里不管不顾的横冲乱跑,让人感到讨厌,久了,人们就会用木棍、刀器等敲打或削掉它的尾巴。”其意,我是这样理解的,做人也是一样,要温良谦恭,不要专横跋扈、我行我素;做事要守规矩,不能只顾自己,漠视他人,更不要损人利己;在不违背常理的前提下,凡事听从,凡事随从,凡事顺从,凡事有益大众。这样,既利人,才无害于己。
父亲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喝凉酒,花官钱,终究是病。”意思是说,经常性喝凉酒,即使是炎热的盛夏,对胃也是有害的。所谓“花官钱”,就是借、挪、占、贪国家、集体、公家的钱财,花了你不该花的钱,无疑是违规违纪的,终究会要闹出事来。轻则违反财经纪律,重则触犯法律,追究刑事责任,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实生活中,因“喝凉酒,花官钱,”锒铛入狱的并非鲜见。所以,要忍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父亲没有上过学,可以说目不识丁,但在他的心里,凡事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尺度,他用一颗包容之心,舍得之心,自律之心,不与生活中的苦闷纠缠,不因琐事而累,不为清贫所困,勇于直面现实,堂堂正正笑对人生。
如今,父亲已逝三十余年,他说的那些口头禅,仍在我的记忆中,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