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Florance),在意大利语中意味着鲜花之城,大诗人徐志摩将它翻译成翡冷翠,与意大利原文Firenze更为接近,也来得更富诗意、更耐人寻味,也更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翡冷翠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现在的她也依然是一座闪耀着文艺复兴光芒的城市,在翡冷翠游走便犹如行走于一幅西方油画中,色彩冷暖相宜,经典信手拈来,焦点始终如一。而这个走遍翡冷翠都能看到的焦点,便是任谁都会看一眼便心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叫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是意大利著名天主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瑰宝,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教堂是13 世纪末为纪念市民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而建,由乔凡尼.美第奇出资建造,于1436年建成,1469年最后完工,耗时百余年。它以白、粉、绿三色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进行贴面装饰,色彩美丽夺目,将文艺复兴时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
圣母百花大教堂有三大看点,即大教堂穹顶、乔托钟楼和八角洗礼堂。
穹顶(Duomo)是圣母百花大教堂最为夺目光点,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要看明白这个穹顶的特别,还需先从罗马建筑的特点说起。埃及是最早在建筑、绘画、雕刻上形成“风格”的,埃及人使用线条有高度几何化的倾向;希腊人延续了埃及人的特点,在建筑上也讲究几何符号和比例和谐;而罗马由于城市人口众多,最早出现了公共建筑,同时把希腊人按山而建的扇形剧场形式,扩大为以拱形结构完成的圆形建筑,从此,圆形便成为了罗马建筑形式上的新符号,“拱”(arch)也成为罗马发展出的新的建筑语汇,它利用抛物的弧线使跨距加大,可以免除掉柱子的分割,达到内部空间的完整效果。位于罗马的万神殿(Panton)(公元118-128年)穹顶便是对圆拱完美的诠释,而位于现在土耳其境内的圣索菲亚教堂(公元532-537年)作为拜占庭建筑也展现出了罗马建筑艺术的雄伟,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将罗马建筑的圆拱向上提升发展成为尖拱。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由建筑师布鲁内斯基着手设计,修建于1420- 1436年间,在哥特式向上升起的基础结构上,巧妙地以双层砖砌的回旋空间完成了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建筑符号,至今仍是西方建筑的典型。它保持了罗马建筑圆拱的形式,但相比较于更早时期的罗马圆拱外观上半露半掩、颜色以大理石或者建筑材料基础色为主,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表现出了哥特式建筑将圆顶向上提升的特点,把整个穹顶全部表现出来,成为城市轮廓线的中心,同时在色彩上采用了橘红色砖,与整个翡冷翠的色彩相宜,也让主教堂显得性格热情欢乐。而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它也在宗教意义上有了自己大胆的声音。从此成为了欧洲不朽的经典,而大教堂的地下室内,便是穹顶设计师布鲁内斯基之墓。
穹顶内部是瓦萨里所绘制的《末日审判》,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登上教堂北侧的463级台阶到达穹顶,便可俯瞰整个翡冷翠,那是一幅天衣无缝的画。
钟楼也叫乔托钟楼,是由被称为“绘画之父”的著名壁画家乔托设计的,建于1384年-1387年间,高85米,是翡冷翠最高的建筑,也是欧洲最美的钟楼。钟楼和穹顶一同,成为整个翡冷翠最为夺目的中心,无论行走到翡冷翠城的哪个地方,总能看见它。
洗礼堂位于教堂旁边,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筑,与穹顶和钟楼比起来,它显得比较厚重、敦实,而它的黄铜色大门是经典之作,门上有十幅浮雕,表现的是十个圣经故事,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当米开朗琪罗看到这扇精美的大门时,惊叹这漂亮的大门如果是通往天堂的大门该多好,从此这扇大门便获得了“天堂之门”(Porta del Paradiso)的美称。不过,门上的浮雕都是复制品,原件都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出。
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钟楼被紧紧包围在Duomo广场中心,被广场和周围的街道、密密排着的各色商铺,人来人往,非常繁华,它不像比萨斜塔那样仿佛是专门供人欣赏的陈列品,而是兴高采烈地挤在市民日常生活的旋涡中,和它周围的菲乌兹美术馆、老桥一同,走过数百年,却依然如此亲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张家湾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