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散文】洞悉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关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读书杂谈

本站发表时间:[2020-07-13]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

  前段时间找了一些有关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书来阅读,以弥补自己在这一领域知识储备的不足。说来惭愧,尽管互联网兴起已有多年,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大名也如雷贯耳,且自己也切身感受到互联网给生活世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但作为沉迷于刑法基础理论之构建的学者,之前对此领域并未有过专门的关注。

  去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火热化,再加上因缘际会接触一些网络犯罪问题,深感有必要对此领域做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工作。这倒不是为了追逐时髦与热点。在学术研究中,我历来比较反对盲目地追新逐异,之所以觉得有必要认真关注互联网与大数据领域,乃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当下的这些发展并非转瞬即逝的时代泡沫,而是潜含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如果承认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承认作为外部环境的社会与调整对象的社会,会反作用于法律的发展,那么,作为法律理论的研究者,认真地观察社会的变迁,尽量真切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就变得极为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推进法律与相关理论的演进,使其与社会的变迁尽量地相合拍。不然,法学理论的研究,真会成了象牙塔里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

  应该说,尽管找来阅读的相关书籍基本上都是普及性的,但自己在知识论方面还是感受到了颇大的冲击。

  一方面,这样的阅读让我意识到以往阅读中的盲点,开始对科学观、科学史以及科技企业的兴衰等问题产生兴趣。

  比如,阅读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让我意识到,随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三大议题,包括生物本身就是算法、意识与智能的分离以及大数据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类未来的走向,取决于如何看待与应对这些问题。这本书对于未来的宏阔想象,让人叹为观止。

  阅读吴军的《浪潮之巅》(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则让我对IT行业众多巨头的兴衰以及整个产业的现状有了全貌性的把握,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阅读他的《数学之美》(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让我这个文科生,算是对互联网运作的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另一方面,这样的阅读也引发我对一些具体法律问题的延伸性思考,有助于我开拓新的思考进路,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包括因果关系、数据滥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问题。

  比如,阅读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时,有关从因果论走向相关论的论述,恰好与刑法因果关系领域中风险升高理论(或者说概率型因果归责类型)的兴起相契合,让我顿时对刑法因果理论发展的走向有了然于胸的感觉;而该书最后一章对于既有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的反思,认为应当实现从个人许可模式到让数据使用者承担责任的模式转变,尤其富于启发性。该书作者由于具有法律背景,书中所述内容对于我们思考法律问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点拨效果,比吴军的《智能时代》(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更值得一读。

  甚至于,这样的阅读,也让我有机会得以重新审视与思考自己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立场与看法。

  在阅读原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与他人合作撰写的《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时,此种感受尤为强烈。相对而言,在近期阅读的这些闲书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此书。

  《重新定义公司》一书从内部人的视角,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巨人谷歌公司的内部运营,做了全方位的展示。从文化、战略、人才、决策、沟通、创新等多个角度,来回答谷歌公司如何运营的问题。

  本书所描述的内容,首先自然是对于企业运营者与管理学的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谷歌公司的经验,并不只是具有个案性的意义,甚至也不限于企业的运营,而是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指向:在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与风险社会中,一个组织体甚至是一个社会,如果要保持创新与活力,应当如何组织的架构,如何进行内部的运营。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谷歌公司这个标本的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韦伯所言的科层制组织与管理学上著名的泰勒模式,在当下的时代正面临重大的挑战,已然表现出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症象,一种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正全面来袭。它很可能意味着,当代的组织与管理模式需要进行范式性的转型。

  张瑞敏近年来在集团内部实施重大改革,全面推倒原有的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而试图按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方式进行重新架构。

  实际上,我国企业界极具洞察力的人士,已然对此做出反应。比如,财经作者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便提到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近年来在集团内部实施重大改革,全面推倒原有的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而试图按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方式进行重新架构,以回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企业管理所提出的挑战。他把偌大的海尔彻底扁平化,所有员工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身份,划小管理单元,鼓励内部创业,集团变身为平台型组织。

  一个社会也是同样,直面复杂多变的情势,一种中心化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其基于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做出的各类决策,势必面临极大的失败与失控的风险。正确与合理的决策需要多渠道的信息,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问题。就此而言,抱怨与批评其实有着积极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言,正是因为大家的积极批评,谷歌才拥有如此的光辉岁月。谷歌公司一句著名的口号便是:自从你开始抱怨,谷歌已经改变很多,赶紧表达你的不满吧(Now get back to complaining how Google has changed since you started)!

  书中同时还提到,异议的存在对于正确的决策必不可少。领导者应当基于共识而做出决策,但“共识”这个词并没有“一致同意”的意思,“共识”并非人人都必须同意,而是指共同达成对组织体最有利的决策,并围绕决策共同努力。要想达成最有利于组织体的决策,就需要异议存在,让大家表里不一地点头称是,其实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最终,相关的决策也不可能获得真正切实地执行。基于此,身为领导者,不仅需要对异议持宽容的态度,而且应当为有效的沟通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讲真话营造安全的环境。没有人想当坏消息的信使,但作为领导者,需要引起注意的恰恰就是坏消息,好消息放到明天一样好,坏消息留到明天则会变得更坏。为此,必须创造一种强调质疑的文化。如果因为员工三缄其口而让不尽如人意的构想占了上风,那么,这些员工也难辞其咎。换言之,作为组织的一般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提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见解,如果因为表示心口不一的同意或者保持沉默,由此导致不当的决策得以施行,则这样的组织成员,对于决策的失败也负有个人责任。书中诸之此类的见解无疑都非常具有启发性。

  《重新定义公司》一书的意义显然不局限于组织学与管理学的领域,事实上,对于个人而言,它让我们有机会来反省自己对于未来、创新、竞争、人生选择以及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比如,就对于未来而言,由于惯性使然,一般人都会习惯于让自己待在舒适区域,无论是在思维层面还是现实的工作与生活层面。对于很多人而言,从离开学校之日开始便停止成长,知识与相应的思维都变得固化,基本上是以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消极地应对未来。为什么中老年人通常会给人落后守旧的感觉?原因无他,主要还是由于多数人对于未来的人生采取刻舟求剑或者守株待兔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流逝,陈旧的思维与现实的情状之间的距离日渐悬殊的缘故。

  在传统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的节奏缓慢,思维与现实之间的疏离,尚不成大问题;相反,在当下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这种疏离就会相当要命,一不小心,便会沦为新时代中的旧人物。想要摆脱这样的惯性,便需要强迫自己着眼于未来,脚步坚决地走向未来。在此过程之中,成为学习型动物,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变得极其必要。“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定型,那么无论环境如何,你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但如果你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就会相信,经过努力,你的个性是能够培养和改变的。你能够改变自己,也能够适应环境;实际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反而能更好、更自如地做出改变和适应。”从长远来看,成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有助于积累更多的知识、攀登更高的山峰。

  再如,就竞争与创新问题而言,在当下的社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几乎不可避免。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和模仿竞争者,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上,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但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人陷入平庸,不敢有所突破,只敢小心谨慎地做出收效甚微的改变。正如谷歌的创始人佩奇所言,只是击败那些套路与自己基本相当的企业,又何谈乐趣呢?真正的创新是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复制以前的经验(彼得.蒂尔:《从0到1》,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真正的创新是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复制以前的经验。

  因而,有必要从反主流的角度,认真思考这样一类问题: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举措或理论等,没有成立或提出?一旦认准努力的方向,就应当专注于自己该走的路,义务反顾拼命地往前冲,不要去为竞争者分心。

  还有关于想象力的问题。谷歌提倡“往大处想”的理念,经常要求员工“把想法放大十倍”,天马行空地大胆思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这样的理念都富于价值,有助于人们从老旧的思想中跳脱出来。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大胆的构想,宏大的目标,会极富感染力,激发人的挑战欲望,最终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即便构想与目标最后未能完全实现,也基本上会有“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的效果。

  这本书对于全面了解谷歌公司颇有益处,也可以找来一看。

  施密特的《重新定义公司》,乃是从内部人的视角来展开解读,若是想要进一步了解谷歌公司,外部人视角的观察也必不可少。舒尔茨的《未来之境》(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舒尔茨是德国《明境周刊》驻硅谷首席记者,他以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来描述谷歌,除了它的搜索业务与安卓系统,其中还谈到谷歌所开发的其他一些项目,包括无人驾驶汽车、Wi-Fi热气球、纳米粒子、智能机器人以及量子计算机等。这本书对于全面了解谷歌公司颇有益处,也可以找来一看。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