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散文】我的乡土

本站发表时间:[2021-09-17]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

  近来重读《乡土中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传统的乡土本色。其中一些画面仿佛是记忆中故乡的刻板,如此贴切,又如此清晰。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乡土,我记忆中儿时家的模样。

  家是一个多意而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是一栋建筑,可以是熟悉的亲人,可以是温暖的感情。即使走的再远,有家就有归宿;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有家就有力量;即使蒙受再多的委屈,有家就有安慰。

  家中最重要的是熟悉的亲人。在乡土社会中,家人是可以伸缩的范畴,是以己为中心一个人一个人推出去而形成的社会圈子,这个圈子可小可大,小的范围可以只包括父母,子女;大的范围可以包括因血亲和姻亲而形成的宗族门里。

  我出生在大约有七百多户的村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与我同姓的人,他们都是我熟悉的家人。在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别人的眼里看着长大的,我也不例外。走在街上,我能清楚地按照辈分和排行得出每个人称呼,他们见到我也是满脸笑容,能说出我小时候做出的各种趣事,仿佛我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儿时,这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相对固化,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流动性很小。我每天都游荡在村里看,每天看到的人几乎也是一样的。那时家后面是一片空旷的原野,春天可以看到随风游摆的麦浪,闻到青草和花的香气;夏天可以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听到清脆的知了声;秋天可以看到遍地金黄色以及亲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欣慰的笑容;冬天可以看到一片银装素裹,田野也显得格外空旷。原野的边缘是连绵无际的山岭,山岭上终年都被绿色覆盖着,如同屏障般守护着这片山庄。小时候总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了,以为山的后面就是海,还无数次立志要爬上山岭看看后面是什么,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爬上去。

  童年里似乎只有欢声笑语,偶尔的哭闹也变成了点缀。我和小伙伴们爬墙去摘老奶奶的山楂,在街上赶着其他孩子跑,在河里捉鱼玩耍,在马路上挖坑设陷阱,在菜园里偷拔萝卜,在冰冻的河上溜冰,躺在石头上晒太阳,挖野草采野花,村里各种红白事也少不了我们的身影。记忆中那时的天蓝的发亮,水清的透明,山巍峨挺拔,路曲折悠长,一切都镶嵌的正好。

  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们是谁家的孩子,对我们也充满疼惜。坐在街头的老人会亲切的拉住我们的手,带我们到他家里,从柜子里翻出糖来给我们吃。我们打打闹闹走在路上,总能得到疼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和关心的问候。我们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里,能打听到各种趣闻,我们只负责传播,从没有细致追究各种信息的真假。所以一些人对我们这一群淘气的孩子又气又爱,他们有时也会像家长一样教育我们,而不是把我们交给父母去处置,仿佛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芥蒂。村里人虽然偶尔也会因琐碎的事情发生争执,但是总体是和谐的。

  上学后就慢慢离开了这个村庄,回去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现在每次回去,还能看到我熟悉的人,我长大了变了模样,他们乍眼看不认识,但是说明后,他们激动的表情,感性的话语,让这点陌生荡然无存,在他们眼里我依然是小时候的样子,是他们眼中的孩子。他们虽然还是我幼时的模样,但是脸上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村里我不认识的陌生人越来越多,我不熟悉的建筑、道路越来越多。也许我慢慢地也会变成村里的陌生人。但是这是我的家,家对我来说永远是熟悉、温暖的,无论它怎么变化。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