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通过签订协议来处分财产、权利的情况越来越多,但有些协议的签署并未将合法利益妥善处理,被法院认定无效。2018年10月17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召开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签订协议纠纷典型案例通报会,以案释法,明确此类案件的具体表现类型,分析案件多发的原因,并提示老年人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事项。
房山法院对审结案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后发现,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签订协议被法院认定无效的主要类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协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与社会善良风俗不符的协议;损害他人利益的协议。法官介绍,协议被认定无效案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法律知识匮乏,许多老年人及家庭成员不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协议效力方面的规定,签订协议之前不知晓签订协议所涉及的要素;
二是缺少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许多老年人及家庭成员不知道律师可以介入协议签订的过程,还有部分老年人及家庭成员鉴于资金、家庭隐私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律师参与协议签订过程;
三是理性不足,感情用事,部分协议的当事人明知道自己无权处分协议所涉及的财产、权利,但为了惩罚家庭成员、简化事情处理的过程、尽快获得既得利益等,仍要极力促成协议。
法官在此提示老年人,要理智处理自己的财产,提前打算,尽早与家庭成员签订协议,以免错失订立协议的时机。涉及财产分割的协议应先明确产权,商品房应先完成过户手续,农村房屋应先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公证程序确认财产份额,为签订协议奠定基础。
同时,要慎重签订协议,协议一经签订就发生法律效力,协议签订前要充分了解签订协议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避免协议签订后出现反悔、或者多次重复签订协议的情况。
据悉,今后房山法院将继续强化司法服务职能,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制作普法宣传手册、案例读本或者举办法治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合同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百姓用法能力,预防、减少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签订协议被认定无效案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