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链家公司出售房屋,个人信息却被链家公司员工冒用办理居住证,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链家前员工宋某华、杨某东共同侵权、链家公司管理存在过错,判令链家公司、宋某华赔礼道歉并连带赔偿赵先生经济损失10万元。
因委托出售位于朝阳区清河营东路的一套房屋,2017年4月,赵先生与链家公司签订《房屋出售委托协议》,并将身份证、房产证复印件等资料提交给链家公司的经纪人杨某等二人。
2017年9月,赵先生到派出所办理北京市居住证,却被告知房屋已经由承租人办理了北京市居住证,无法再次办理。因房屋从未出租,赵先生当场提出异议,民警遂将已办理居住证的相关手续出示给赵先生,赵先生这才得知原来是链家公司的员工宋某利用职务之便,盗用其身份证、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等个人信息资料,并伪造了租房协议等,骗取公安机关为宋某本人和妻子办理了居住证。
赵先生了解到,相关证件是经纪人杨某提供给宋某的。赵先生提出异议后,2017年9月4日,宋某办理了北京市居住登记卡的注销手续。
赵先生认为,链家公司作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疏于管理使得员工有可乘之机,利用职务之便侵犯了其民事权益,行为性质和社会影响恶劣,故将链家公司、宋某、杨某诉至法院,要求三被告公开赔礼道歉,索赔经济损失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
朝阳法院经审理认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宋某非法使用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杨某明知宋某非法使用的目的,仍提供信息的行为构成共同侵权。杨某的侵权行为与其履行职务存在内在关联,相应责任由链家公司承担。
法院指出,链家公司主要利用信息优势地位,为房地产市场租售双方提供信息匹配的居间服务。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是链家公司营利的核心要素。在利用客户信息获取利益的同时,链家公司需承担高于一般主体的保管义务。信息使用应仅限于客户委托之合同目的。然而,作为管理者,链家公司未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对客户信息安全进行风险提示、未对客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其要求经纪人拍照上传资料的做法,亦增加了侵犯个人信息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而链家公司并未采取任何实际有效的措施防控风险,导致员工可轻易将业主个人信息泄露用于非法目的。本案侵权事实的发生与链家公司内部监管漏洞直接相关。链家公司管理存在过错,应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认为个人信息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价值,并最终判决链家公司及宋某公开赔礼道歉,连带赔偿赵先生经济损失10万元。关于删除个人信息的诉讼请求,法院未予处理,并指出可在委托协议终止、解除或完成后另行主张。
11月20日,朝阳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了2003年至2017年共15年间该院受理的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其中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侵权案件达到44件,占比近6成,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人肉搜索”。
据不完全统计,朝阳法院15年共受理侵犯个人信息民事案件74件,其中2013年至2017年共受理38件,呈现增长态势,这与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个人信息价值的提高和公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
据统计,常见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包括:信息保管人转让、泄露个人信息;冒用、盗用个人信息;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非法公开合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因错误登记导致的个人信息公开。其中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侵权案件达到44件,占比近6成,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人肉搜索”。
朝阳法院建议,公民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提供核心个人信息,慎重勾选个人信息授权使用条款,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积极通过合法途径维权。例如,在提供身份证、房产证等重要资料复印件时,要手写注明“该复印件仅用于办理某某事项”,最大限度避免复印件被再次复印和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