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手机APP覆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租房、出行等日常活动由“线下”转移到“线上”。随着消费活动的“线上化”,个人信息的泄露也逐渐“隐形化”。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特别提示APP用户,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时关注隐私政策,对于授权链接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APP管理存在漏洞被判侵权
申女士通过某订票软件APP订购了某航空公司的联程航班机票。乘机当天,申女士的订购手机收到了诈骗短信谎称航班已取消,短信中详细列明了申女士的身份信息及航班具体信息。申女士因担心影响行程,便按照短信提示进行了相关操作,最终陷入骗局遭受了财产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APP运营管理者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未尽到对个人信息负有的信息保管及防止泄露义务,导致申女士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应依法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APP提供方便的同时,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不当利用个人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也许不经意间,你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偷”走了。
多部法律保护个人信息
我国现行法律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法官周欣月介绍,《民法总则》明确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此外,《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九)》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都有相应规定,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建议用户关注隐私政策
手机APP如何正确获取个人信息?公民个人又该如何防范个人信息“隐形”窃手?
法官高世华建议,对于APP服务商来说,应该通过简洁醒目、通俗易懂的方式,履行告知义务,避免消费者误解误读。同时坚持“安全第一”,强化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用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赢取消费者的选择和信任,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信赖感。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安全性和信息保护力度、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明确设定用户个人信息数据的浏览、复制、读取权限,用户信息中的核心信息进行加密锁定处理,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任何一次读取、拷贝、修改、使用行为均进行全程留痕,禁止用户个人信息的批量复制,等等。
除了政策的约束,制度的管理,特别提示APP用户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时关注隐私政策,对于授权链接应当提高注意力,关注“默认授权”选项,仔细阅读授权内容,及时关注APP隐私政策的变化。一旦发现APP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时,及时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举报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