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借助一点多面、靶向施策、府院联动、带教传承、宣教结合五项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主要做法是:
一、创建“一点多面”工作机制,实现案件全程增速
创新工作机制,实现涉营商环境案件在分案、审理、结案、送达、执行的全流程提速。一是以“多元调解+速裁”机制为突破点,为后端法官细审精判“减负”。将民间借贷纠纷和小额买卖合同纠纷导入前端快速解决,切实减轻后端法官压力,今年1至11月,通过“多元调解+速裁”化解全院民商事案件的64%,实现案件审理的“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二是以“法官会议”为依托,推动案件办理“提质”。每周定期召开法官会议,研究重大、复杂、疑难涉营商环境案件的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问题,统一裁判尺度、提供审判指导、总结审判经验。三是以“长期未结案清理活动”为契机,促进案件办理“增效”。通过开展清理长期未结案和规范审限专项活动,明显加快涉营商环境案件审理周期,三季度两至三年长期未结案同比下降76.98%。四是以“集约送达中心”为平台,助推案件办理“加速”。依托集约送达中心统筹全院送达工作,今年1至11月涉营商环境案件送达用时缩短至10.6天,较任务指标25天减少用时一半以上。五是以“联动查控”为手段,为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提速”。全市首次在铁路公安的协助下跨地域拘留“老赖”,依托联动查控工作机制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实现。
二、探索“靶向施策”工作模型,促进企业价值释放
坚持破产审判以市场为导向,裁判与服务并重,将裁判与服务理念贯穿审判全程,推动破产审判价值最大释放。一是建立破产企业甄别机制。全面分析判断破产企业资产状况、品牌价值、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重整或清算的甄别处置。近年来先后推动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北京达意工艺礼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市场价值和再生潜力的企业重整后重返市场,北京华都肉鸡公司破产重整案受到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市高院亦将该案作为成功挽救破产企业的典型案例向世界银行汇报,为北京市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提升做出贡献。二是完善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对于事实清楚、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无需进入重整的以及无法进行破产清算的案件应终结程序的两类案件落实快立、快审、快结,今年1至11月已结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54天,同比减少54.19%。三是探索宣告破产前适用预重整程序。牵头召开预重整听证会,邀请债权人代表、行业专家、法学学者、政府部门、券商及潜在投资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各方在信息充分交流共享的基础上客观判断企业重整价值,将识别审查工作具体、全面和深入化。四是打通金融顾问服务通道。全市首次引入金融服务,促成破产管理人与工商银行签订专项《金融顾问服务协议》,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和专业优势,为破产企业重组输血和重整投资人招募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建立“府院联动”协调机制,搭建有力支撑平台
结合辖区特点和工作实际,向昌平区委政法委、区政府提交《关于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昌平区破产企业府院联动协调处置机制的建议》,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整体推进破产审判。一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强化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由区政府牵头,定期监测企业纳税、工资发放、银行贷款偿付、涉诉等风险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建立协调处置机制,推动问题一体解决。成立由区政府牵头,法院、公安、财政、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参加的企业破产协调处置小组,实现问题“一揽子”解决。三是深化多方协同保障,形成有效合力。对于破产企业法人、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有关责任人员需要查控的,债权人涉及刑事案件债权需要核查的及破产企业流失资产需要追查的情况,由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企业破产重整后,法院及时通报银行债权人企业信息,由银行确定、调整企业信贷分类,修复重整企业信用。
四、培养专家法官“领头雁”,打造核心审判团队
加强审判团队培养,创新“以案育人”工作机制,提升办案团队专业化水平,推动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一是以成员职责分工为基础,坚持团队运行的规范化。整合审判队伍,法官助理全程跟进大要案审判进程,确保审判新生力量实现有效补充。二是以提升审判质效为重点,坚持案件审理的标准化。借典型案件创立品牌、以案带人,采取“一人承办带教-团队跟进学习-疑难问题反馈-专人跟踪研究-推广普及经验”的循环模式,形成有益办案规范和经验。三是以培养专家型法官为方向,坚持团队组建的专业化。组建破产审判和民商事纠纷专业审判团队,实现类案专审、难案慎审。团队中1人获得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称号,2人成为院级审判业务之星,团队人员呈现“梯队化”形态。四是以总结经验成效为基础,坚持学术研究的常态化。团队自成立以来开展专题调研、发布典型案例,并形成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
五、打好宣传培训“组合拳”,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具有昌法特色的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有力度、有声势的集中宣传,引导社会了解、理解、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政策宣传与庭审过程巧妙衔接。庭审中采用企业和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表述方式,审理案件的同时加强对政策的阐释和解读,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宣传工作内化于每一次庭审中、贯穿于整个诉讼程序过程中。二是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互相结合。选派资深法官和法官助理深入各镇街、社区和村开展普法讲座,为群众提供咨询解答服务,提升其对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知晓度;联合区司法局、区律协和区发改委等召开工作培训会及政策解读会,拓展对该项工作的理解深度、宽度和广度。三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力。针对北京华都肉鸡案等典型案件召开新闻通报会,人民政协报、北京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到场采访报道。微信、微博同步发布案件内容,提升其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积极营造招商、营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