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新冠病毒疫情笼罩着全国人民。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昌平的各个社区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不是医生,也不是警察,却守护着一方安宁。“我是一名社区矫正工作者,我的工作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我希望用我的满腔热情和责任心去帮助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让他们重回社会,重新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说这句话的,就是我们区司法局十三陵司法所的副所长董翰生。
迎难而上 参与抗“疫”
对于董翰生来说,社区矫正工作就是他和“战友们”的“主战场”。十三陵镇现共有6名社区矫正对象,别看人不多,但是这6人所在的村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数量多,这给董翰生带来了不少压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心里都有顾虑,关键时刻我们要冲到一线挺身而出,条件虽然艰苦,但抗击疫情不能等,我们都要行动起来。”董翰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摸清底数 掌握情况
为了压实工作责任,董翰生深入农村开展疫情排查工作。严格按照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疫情防控“十个严”工作要求,他仅用了半天时间排查在册6名社区矫正对象与其密切接触亲属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或确诊情况,是否有从湖北武汉等地归来的亲属,是否与近期从湖北武汉等地归来人员接触等情况。对刑满释放人员切实做到情况明、动态准,明确告知其不能接触疫区相关人员,如有接触的,要主动采取隔离措施并向司法所报告。
疫情当前 转变方式
面对疫情的特殊性,为了确保社区矫正安全稳定,他积极转变监管方式。从严落实外出请假审批程序,如无特殊情况一律不批准社区矫正对象请假离京。转变当面报到与入户走访形式,他坚持与社区矫正对象在室外等开阔空间一一见面,一一测量体温,一一签订《社区矫正对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遵纪守法承诺书》。董翰生对矫正对象的定位监管就要求严格,在春节和疫情防控两个特殊时期,董翰生更是手机不离身,不仅要求矫正对象每天按时用手机定位APP进行签到,还会不定时随机要求矫正对象打开微信实时定位获取位置信息,严控越界行为。
严管厚爱 确保稳定
“今年过年就不要上门去拜年了,用微信发个视频问候一下,对自己和家人都负责!”董翰生一边打电话一边做好工作记录。类似的话他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微信群、QQ群里面也随时都在转发疫情最新消息和防控注意事项,反复提醒矫正对象在特殊时期注意自身安全。“我家里没有面和油了,家里没有人,我自己也不敢出去买啊。”大年初三一大早,社区矫正对象谢某打来求助电话。59岁谢某出狱后一直一个人独自生活,家庭生活困难。正值疫情期间,老人一个人在家,更是精神紧张,不敢出去买东西。“好的,我来帮您想办法,一定让您过好这个节!”董翰生第二天从自家带来了面和油,和所长一起送到了谢某家里。
回报社会 共克时艰
村里多个路口需要设卡,但村干部人手紧缺,只能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配合工作,得知消息后,社区矫正对象张某主动向董翰生汇报。“我曾经犯了错,你一直帮助我教育我,党和政府给了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我特别感谢,也尤为珍惜。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人民和社会!”经司法所批准后,他挺身而出,发扬奉献精神,迎难而上,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配合村干部进行24小时的值守行动。
疫情发生以来,十三陵司法所的6名社区矫正对象“零疫情”、“零违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零感染”,为基层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部署九分落实。董翰生同志虽然扎根在山区司法所,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身的职责任务,依然以忘我的工作热情,“精致、细致、极致”的工作作风全身心的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常说:“社区服刑人员并不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缺乏社会的原谅、理解、接纳和帮助。社区矫正工作就是要有一颗厚爱的心,去融化一块坚冰,最终坚冰化成一杯清水,汇入社会的大潮中。要做一名有温度的社区矫正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