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以来,北七家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全镇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工作大局,积极探索创建法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途径,全面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
(一)党建引领,发挥“红色引擎”带动作用
北七家镇党委立足“一领三线五化”工作理念,坚持将党建引领挺在最前面,例如在八仙庄村棚改一线成立八仙庄棚改项目拆迁腾退临时党总支,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拆迁腾退工作顺利完成。镇域19个村党支部村深入落实“一领三线五化”要求,在村庄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流动人口管理、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逐步形成从“村干部到党员再到群众”统一思想、一同行动的良好发动机制。曹碾村实施村两委成员包片和党员包户机制全村100户分为A、B、C、D共4个片区,4名党员两委成员每人包一个片区48名党员在片区内每人包两户;两委成员与党员定期走访所包群众,及时发现和了解群众的诉求,主动做好思想疏导、法律解释并积极化解村民间的纠纷。白庙村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全村分四个网格,4名党员两委成员身兼网格组长、网格人民调解员、矛盾纠纷信息员。羊各庄村实施党员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党员网格员及时发现和了解广大群众的诉求,及时在工作中做出调整、安排,使多数矛盾纠纷在初期或提前得到化解。
(二)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的运行机制
民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村规民约是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形式”。北七家镇指导各村严格按照制定程序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通过修订、实施村规民约,切实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在村两委起草、修订村规民约时进行合法性审查,指导村两委将规范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人民调解等制度写入。如:“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郑各庄村自1997年制定第一部《村民自治章程》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修订和完善,既有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又有村内事务管理制度,被村民称为村里的“小宪法”;“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曹碾村2020年1月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由7章、127条组成,并通过举行乡村规范管理手册启动仪式向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发放,加强村规民约的宣传和解读。北七家镇党委还加强对村规民约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指导各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规民约遵守情况的监督,指导各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村规民约的宣传解读,引导村民关注并反复强调村规民约正面意义,切实发挥村规民约等规范的积极作用。
(三)健全完善制度规范,依法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经过前期的不断探索,2019年4月,北七家镇向全镇各村发布了《规范重点村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包括停车收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加强规范停车宣传与疏导、加强停车巡查人员管理三部分,其中停车收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又通过依法履行民主程序、依法界定收费项目、建议收费标准三项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以白庙村为例,从2009年开始探索实施社区化管理,起初村里只是对人员与车辆实行出入登记管理,人凭卡、车凭证出入村庄,希望能够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但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村庄治安、保洁等管理工作产生的相应支出费用也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主要用于村庄自身建设和村民分红,人口激增带来的管理成本不能过多占用现有的集体收益,管理费用只能通过合理收费获得。在《规范重点村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出台前,为缓解村内停车难问题,白庙村就已建设了多处停车场,目前全村共有大小停车场10余个,停车位2500余个,村内主要街道出入口处均安装了闸机收费系统,对进出村车辆按照标准收取相应费用,也曾面临收费标准如何确定的问题,村里的车辆管理规章制度依据《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过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并一致签字,随后开始公示实施,另外收费标准每年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都经过了商议等程序,有据可循,所收取的停车及管理费用均用于停车场的建设维护、保洁队工作、警务站工作及村庄道路修缮、环境提升和公共区域管理,每年收支基本平衡。
《规范重点村停车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各村如何进行“停车收费”提供了标准上、依据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作为摆在村庄治理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村集体收入有限,村庄治理内容复杂、治理成本涉及面广,这一意见的出台在一定意义上为村庄综合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探索。
(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探索多元纠纷调解机制
1、设立驻村值班法官工作站。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北七家司法所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西沙各庄村村民委员会三方签订了《关于建立无讼和谐村居共建机制的合作备忘录》,设立“点对点”驻村值班法官工作站,由值班法官接待预约来访村民,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充分发挥预防、排查、调处、稳控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功能。法官工作站与司法所、村委会建立纠纷信息互联互通工作机制,值班法官联合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村级人民调解员每月在村内排查矛盾纠纷情况,发现纠纷及时调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镇村联动调解机制。当矛盾纠纷发生时,村级人民调解员先快速调处,调处不成或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由调解人员口头或纸质移交给镇调委会,双方共同调处。镇村联动机制就像一把塞子,层层过滤,将较小的或简单的矛盾纠纷尽可能的在发生地源头解决,较大的矛盾纠纷通过两级联动来解决,争取矛盾不出镇。
3、警调对接。各村民调室警调联动制度统一上墙,原则上要求村级人民调解员与管片民警联合接待办理纠纷。
4、建立村级人民调解员定期联系和业务培训制度。司法所、属地法庭、法官工作站值班法官等力量通过定期组织法治讲座、组织现场观摩庭审、指导人民调解协议撰写、分享常见纠纷调处思路和技巧等形式加强对村级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指导,通过面对面指导、网上在线指导等方式对村级人民调解员进行法治解答、疑难个案指导,提升基层解纷实战能力。
(五)保障法律服务供给,把关乡村治理“难点”
1、助力村民自治依法推进。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契机,以创带建,引导村两委班子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制度,形成村党支部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司法所和村居法律顾问、政府法律顾问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把关等方式提升村两委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协助村两委在重大决策实施时开展风险评估、合同合法性审查,为村集体守好“钱袋子”。
2、助力“疏整促”、村庄整治。在村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综合整治过程中,司法所和村居法律顾问、政府法律顾问协助村两委针对工作中涉及的拆违、环境、安全、基础设施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遇到的新情况和法律关系,按照法定程序起草相关通知及公函,从消防安全等相关法律责任入手做好当事人的法律解释工作,推动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快速妥善解决。
(六)加强普法工作力度,涵养乡村法治文化
1、“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职能部门“以案释法”。司法所牵头协调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执法人员、大学生普法志愿者等力量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针对乡村多发的相邻关系、房屋租赁、民间借贷等纠纷,定制普法“菜单”,“以需定供”超前释法,深入“以案释法”、“以案说理”。
2、“法治文艺宣传队”弘扬法治文化。依托本地民间艺术团体、文艺爱好者等社会力量,成立了“北七家镇法治文艺宣传队”,现有队员120余名,有专业创作人员6名,节目涵盖评剧、快板、歌曲、舞蹈等类型,创作出了《防诈骗》《依法治国强我中华》等一批“水土相服”的法治文艺作品,并以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为节点进村巡演。
3、丰富宣传形式,拓展普法阵地。充分利用村内广播、村务宣传栏、法治宣传橱窗、网络平台等宣传载体,及时推送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阶段性的法治宣传内容和宣传口号;在村内主要道路布挂法治宣传横幅,让村民生活在法治环境氛围之中。在已建或在建的各村疏整促腾退空间加入法治文化元素,安装法治宣传画廊、法治宣传标牌、普法便民设施等设施,实现法治元素“满视野”。
通过乡村治理法治化创建活动,全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涉农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涉农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意识加强,法律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效能也显著提升,营造出法治北七家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建设和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