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地区居民们发现身边的党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行动的年轻党员,不仅为居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还为社区增添了活力。居民们说的这些党员是酒仙桥街道今年“双报到”的在职党员们,他们参与社区的活动,发挥专长帮社区居民办了实事解决了难题。
酒仙桥街道现共有双报到党员1973名,如何引导这些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建设,如何打造一支有特色的在职党员队伍,酒仙桥街道经过几个月的探索,构建了“三分法”,即“划分、缘分、积分”,以结合党员自身特色“划分”服务职能,举办特色活动增加“缘分”,“积分”鼓励让参与度量化,有了“三分法”,也帮在职党员们“分”出了方向和动力,为发挥专长提供了用武之地,不断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
党员为民服务更精准
党员医生参与义诊、党员警察宣传安全知识、党员老师陪青少年过寒暑假……今年以来,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越来越多,让居民们最大的感受便是“有困难找得到人,有疑惑问得明白”。
“我出门不方便,看病是最大的难题,可自从党员项医生来了以后,这一难题便解决了。”电子球场社区独居老人沈贵茹阿姨表示,由于自己双腿受伤,长期卧床,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得“老年病”的概率也在增加,每次出门看医生都要打电话到社区居委会,请工作人员帮忙带领着去医院看医生。“但今年不一样了,项医生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家里,帮我看了一次病后,便经常来看望我,还留下来联系方式,有问题随时可寻求帮助,就像我的‘专属医生’,这些年轻党员真好。”沈贵茹说。
沈贵茹所说的项医生,是今年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而项医生这样有“技能”的在职党员,在电子球场社区还有400多名,根据他们的职业特长不同,电子球场社区居委会已分别建立台账,分成了警察、医生、老师、电子信息等6个大组,并组建微信群,以便及时沟通。不仅仅是电子球场社区,各社区对双报到党员进行了合理“划分”,发挥职业优势,以行业划分小组,按照兴趣分类管理,形成了在职党员回社区服务的资源库。“对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梳理划分后,发现他们自身特长能与居民需求进行对接,实现精准服务。”酒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情感为纽带投身社区建设
“我也没想到能在社区活动中见到母亲的老熟人,这样的缘分,让我很开心,很快便拉近了与社区的距离。”在职党员小王说,回社区报到时以为仅仅只是登记一下便可,没想到社区还组织了整理图书室、看望困难老人、回家过端午等活动,居民与在职党员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建立了感情,随着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小约定”也多了起来。
针对在职党员相对年轻化的特点,大山子社区党委在引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时,更注重感情维系和创新性,如“我是党员、我在这里”、参观中国科学家主题巡展、“微能量”帮扶助困等系列志愿活动,增加了在职党员之间、在职党员与党员、在职党员与居民之间的见面频率,以感情为纽带,实现在职党员在社区建一制、帮一户、做一事,让每个在职党员投身进社区。
“为了优化在职党员力量,我们还将在职党员纳入到党员积分制管理体系。”酒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完善在职党员积分体系,记录在职党员参与承诺践诺、建言献策、调研走访、特长活动、济困扶弱、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在职党员做到“报到明身份、居家作表率、参与有作为、调研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