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6个年轻人来到朝阳区南磨房着手组建法庭。时光荏苒,桑海桑田。南磨房法庭迎来了它30岁的生日。一代代投身于法制建设的磨房人见证了它的成长,同时法治精神也烙印在他们身上。
案件类型数量日趋庞大
时至今日,法官高祺依然清楚记得刚被分配到南磨房法庭时的情景:法庭成立之初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没有专业化的法庭和庭审设备,也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和坚实的后勤保障,村委会办公室时常成为临时法庭。
在经历了两次迁址后,南磨房法庭的软硬件条件也逐步改善。经过华威北里的过渡之后,如今的营盘沟10号,不仅有了庄严的审判楼和绿树成荫的大院,也有了宽敞舒适、遍布各种信息化设备的科技法庭,甚至还有了文书智能校对和文书网上公开。
回顾往昔,变化的是日益改善的办公环境,不变的却是工作人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担当。
南磨房法庭庭长周维琦介绍,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法庭受理的案件类型远比不得现在这般复杂,主要还是局限在婚姻家庭、分家继承等家事纠纷,但是整体案件量也不少。“那个年代办理这类案件通常还需要外出调查走访,记得处理离婚案件的时候,经常要到双方的单位了解情况,有时还需要到居委会去走访调查,或找厂长、邻居聊聊,一去就是半天。”
法官进社区普法入心人
随着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城乡人口逐渐聚集,再加上经济飞速发展,南磨房法庭虽然还是继续审理四街四乡的普通民事案件,但是案件类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分家析产、离婚、继承和农村宅基地等较为单一的纠纷,开始呈现出纠纷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以拆迁和安置补偿类纠纷为代表的大量疑难复杂案件涌入法院,民事纠纷持续增多、案件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南磨房法庭多次举办“送法进校园”、“法官进社区”等法治宣传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为居民讲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法律案例进行讲解,成了南磨房法庭关注的重点。
社会飞速发展,居民的诉求也与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南磨房法庭不定期就会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以专业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相结合,贴近居民实际生活,为居民解答生活中的法律疑问,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合理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官进社区活动要实现常态化,切切实实帮群众答疑解惑,宣传法律法规,为朝阳的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多贡献。”周维琦说。
智慧法院建设提质增效
自从立案受理制度由审查制改革为登记制,南磨房法庭收案量呈井喷式增长。不破不立,如今的南磨房法庭将多种多样的民事案件进行专门化、专业化的区分,构建了侵权、房地产和婚姻家庭三个专业合议庭,以此对进入专业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进行分流,实现类案横向并行审理。
一方面,通过团队化建设与专业合议庭设置,员额法官能集中精力重点审理疑难复杂案件,实现“繁案精审”。另一方面,法官不再为繁杂的审判辅助工作所累,能够在审理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思考,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关注,也能够更充分地延伸审判职能,通过课题调研、司法建议、普法宣传等工作实现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互动融通。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南磨房法庭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集成了新收案件的流程化管理、综合查询、信息提醒提示、自动统计数据等功能。
“一个法庭的发展,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周维琦说,与以往相比,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水涨船高的民众诉求,今天法庭的工作也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审视,承载着更加厚重的期盼。
长年来一批批磨房人,出于实现法治梦想的期待,为朝阳的司法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平凡的工作,因他们而不平凡。我们被他们每一个人感动,希望磨房故事继续传唱下去。”周维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