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几乎无处不在,由此衍生出的“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上野蛮生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提示,“人肉搜索”行为很容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侵权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开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是最常见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朝阳法院在2003年至2017年间受理的这类案件达到44件,占比近6成,其中最为突出的方式就是网络“人肉搜索”。
在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例中,耿某在为雇主赵某提供劳务过程中受伤,在与赵某协商赔偿事宜未果后,耿某将赵某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一并公布在网络上,此后,双方协商解决了赔偿事宜,但赵某对耿某公开其个人信息的行为极为不满,将其诉至法院,最终耿某也为不当公开他人信息承担了相应法律后果。
“本案中耿某选择通过在网络中发布赵某的个人信息,来达到引导网民攻击和围观的目的。这个手段本身是不合理的,也不是为法律所倡导的,因此为他的行为承担了相应的法律后果。”朝阳法院法官助理高世华表示,看似不起眼的人肉搜索行为,往往会触及侵犯个人信息权益,严重的还会被要求支付经济赔偿等。
这种看似“正义”的“人肉搜索”行为,从法律层面来讲,又该如何看待呢?
高世华介绍,假如在一起情节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逃逸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了协助有关单位来找到这个肇事司机,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单位,或者在合理的范围内予以发布,这种行为是为法律所允许的。但如果是在不必要的范围内,比如说这个司机并没有逃逸,而且发布的信息与她的不当驾驶行为又没有关联性,比如她的婚育情况,甚至是家人情况、家庭住址等,这些信息的发布是被法律所不允许的。
高世华表示,所谓的“正义”人肉搜索,也要区分情形,掌握分寸,不能一味地凭着个人意愿来,否则可能惹上大麻烦。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搜索者,也可能成为被搜索者。一款手机APP、一条酒店入住信息、一张快递单、一份购房合同等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新途径,成为被他人“人肉”的手段。
那么在生活中,市民该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呢? 高世华建议,一方面就是在一些社交类的平台发布个人信息时,最好设置一些时间段的选取或权限的设置,只让信任的人看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的操作做一些屏蔽或删除,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权益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益,不论是信息的首发者还是转发者,如果违背权益人本人的意愿来使用他人信息,就可能构成侵权,承担相应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