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垡头的居民,谁家有个法律问题纠纷矛盾,都会第一时间到司法所问个究竟。垡头司法所突出司法为民的服务理念,推出联动联调机制,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和14个社区级调解室为载体,为地区居民提供普惠精准多元法律服务项目,畅通渠道对接需求,最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街道社区打好“调解组合拳”
去年5月,垡头街道正式成立1个街道级和14个社区级调解室。居民一旦遇到婚姻、继承等家庭纠纷,或者发生邻里纠纷,都可以直接到街道司法所或社区居委会申请调解。
就在今年,地区一位居民用火不慎引发了火灾,对楼上的三户居民造成损失,双方在赔偿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为此街道司法所、街道法律顾问和社区居委会一起,全程帮助双方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在全面掌握火灾事实的具体情况后,向双方当事人宣讲《侵权责任法》,帮助起草赔偿协议书。经过连续10多天的反复沟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无独有偶,地区居民贾某患有严重精神残疾,无法上班。爱人是外地户口,没有稳定收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为此,贾某年过70岁的母亲苗某长期给与援助。但苗某以其儿媳为外地户口文化程度低为由,对儿媳非常歧视和排斥,家庭矛盾延续十多年,社区多次入户调解无功而返。
司法所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母亲苗某。经过前期对贾某家庭矛盾进行认真调查和详细分析,司法所为苗某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让当事人贾某一家去申请办理低保,先行解决温饱问题;二是按照《婚姻法》规定,一定要承认儿子和儿媳的婚姻关系;三是要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要对儿媳多包容多鼓励。司法所工作人员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谈话,深深触动了老母亲,最终矛盾得到了化解。
社区法律顾问“坐诊+巡诊”
近年来,垡头社区法律顾问采取“司法所坐诊+社区巡诊”的方式为民服务,已经形成了垡头街道的固有品牌。
截至目前,街道14个社区居委会全部配齐了社区法律顾问。
“如今不光是住在垡头的人来咨询,甚至豆各庄、王四营的居民听说我们的品牌后,都会过来寻求帮助。”垡头街道司法所王久全介绍,街道的社区法律顾问来自安理、京师、达略、汉威四家律师事务所,每家律所每周工作日,都会安排一名律师专程到现场对居民面对面答疑。
所谓的“坐诊”服务,包括定点法律咨询;积年纠纷调解和信访接待;初步审核法律援助、公证业务等办事材料;帮助起草、审查法律文书等内容。而巡诊则包括根据村(居)民预约,入户提供一站式的法律上门服务;巡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讲座;根据村(社区)要求,协助处理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和化解其他紧急性的法律事件等。
不仅如此,各社区居委会都与法律顾问都建立了微信群,律师还公布了联系电话。居民如有法律问题,还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联系预约法律顾问前来解答。对于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律师还会登门服务。
律师们以热情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为街道赢得了民心。经统计,2019年上半年,社区法律顾问在司法所共接待居民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350批次。
法官进社区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街道司法所多次邀请朝阳法院王四营的法官到街道讲课,开展法律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8月,随着朝阳法院法官工作站垡头站的正式挂牌成立,王四营法庭会定期到街道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指导、开办模拟法庭,与街道社区干部一起深入居民家中,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
在主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同时,法官工作站按照审判庭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布置,定期选取赡养、继承、相邻关系等案件在工作室审理,并邀请群众现场观摩,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多数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大大减少了诉讼量减轻了居民诉累。
“法官经常在社区工作室开庭,大家有空就过来旁听,以前我们大都不懂法,旁听了这么多案件,大家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了!”居民马大爷感叹道。
为提高广大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工作能力,司法所人员在法官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学习《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面对新建小区引发的物业纠纷,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认真做好接访的同时,认真学习研究《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专业知识,极大提高了调解质量。